雁门关外第一村——青钟

2016-3-18 11:02:13 来源:中国美丽乡村网
文/郝日平 贾志华 白晓儒

雁门关外的一个普通小村,近年来却屡获殊荣:2010年被山西省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被朔州市列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4年被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社、山西省旅游局评为“山西最美旅游村”。这就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

青钟村三面环水,水资源充足。距大运高速新广武出口18公里,距朔州高速入口15公里,新开通的紫荆山旅游线路临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444户,1320口人,总耕地面积7400亩,人均耕地5.6亩。

小小青钟,缘何名震三晋大地?有何秘诀使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实现华丽转身?初春时节,“落实党十八大精神”记者走基层的第一站,在青钟村,记者不仅对坐落在村里的“昭君墓”翔实的史实所振奋,更领略了这个被称为“塞北江南”美誉的村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无穷魅力。

垂钓区

 

村里坐落着“昭君墓”

每到清明临近,青钟村村北的封土堆就开始人来人往,常有附近村民前往祭祀。原南榆林乡乡长、现任贾庄乡党委书记齐宏亮说,人们祭祀的是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2013年,山西日报、发展导报、朔州日报相继发表齐宏亮撰写的《昭君可能葬在山西朔州》等文章,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齐宏亮认为,位于青钟村的封土堆就是“明妃之冢”。

昭君墓在全国有十几处之多,比较有名的有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八拜昭君墓”、土默特左旗的“朱堡昭君墓”、包头南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昭君墓”等,其中尤以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最为有名。

齐宏亮告诉记者,《王昭君变文》详细描述了昭君棺椁下葬时的场景:“牛羊堆堆生埋圹,仕女芬芬(纷纷)耸入坑,地上筑境(坟)犹未了,泉下惟闻叫哭声。”“黄金白玉莲(连)车载,宝物明珠尽库倾。”“坟高数尺号青塚,还道军人为立名。”这表明,单于安葬昭君,采用了早已绝迹的活人、活牛、活羊殉葬制,而且陪葬了无数的金银珍宝。而考古人员在对‘八拜昭君墓’和‘朱堡昭君墓’考证时发现,这仅仅是两座汉代烽燧遗址。“达拉特旗昭君墓”也不是人工修筑的古代墓葬,而是一座天然的石山。可是在青钟村的昭君墓盗坑里,村民捡了不少砖瓦瓷片,有关考古专家认为是汉代的。

据朔州市考古专家孙雪瑞考证,“从那些瓦片来看,青钟村的这个墓葬应建于汉代。残片中的壶、罐之类明显属于西汉时期,板瓦残片属于东汉时代。根据板瓦形制推断,墓地当时应有过大型建筑,通过文物钻探可得到证明。其现状表明,墓葬封土位于方形平台之上,与刘家窑村后北山上建于北魏时代的元姬墓很相似。”

邸继文率国学学子宣读祭文

 

青钟村得名缘于“青冢”

青钟村党支部书记蔚俊领着记者来到村北,在四周平坦的耕地上,突兀地隆起一个封土堆,高四五米,占地面积4亩。我们踏着没过脚踝的枯草,走向堆顶的汉白玉石墓碑。

碑阳镌刻首部浮雕左凤右龙,俗称“龙凤呈祥”,碑身两侧边做升龙盘曲于柱。碑首的“篆额”是“流芳百世”4个字。碑体正文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了4句五言韵文:“头枕大青山,脚登雁门关,玉手嬉桑干,泪眼望长安。”碑阴镌刻线雕身着裘服、怀抱琵琶的昭君肖像,仪表端庄,神态安详,低首沉思,上款为臧克家先生的诗句:“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边饰上为“山字锦”纹,两角为“夔龙草”纹;下为“卍”字纹;左右为“富贵不断头”纹。碑前香炉内,青烟袅袅;供桌上,摆放着瓜果点心。

蔚俊说,“这块碑是2013年晋蒙首届弘扬昭君文化研讨会举办时立的。青钟村原名旧堡、青庄、青塚,明万历版、民国版《马邑县志》与雍正版《朔州志》记载均为‘青冢’,传因有昭君墓而得名。后村民觉得‘冢’字不吉利,在清道光26年才改为现在的青钟村。村里出土的一块为清道光27年的‘藏山大王庙’石碑,不仅详细描述了藏山大王庙的历史沿革,也记录了青钟与青冢村的名称变化。”

青钟村76岁的田大爷告诉记者:“我从记事起,爷爷就不让去昭君墓地割草、玩耍,说是不能作害那个地方,谁作害了会遭报应。就是农业学大寨时期,这块土堆也没有被平成耕地。”

李尧会长和张茂林先生为昭君墓揭牌

 

“昭君出塞经朔州”有史可循

据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王杰瑜和谢鸿喜教授合著的《朔州王昭君墓考》上称:事实上,当时汉匈“和亲”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今天渭南,渡黄河,经永济市,沿涑水到闻喜,然后沿汾河抵太原,逾雁门关,到朔州,或经右玉杀虎口到漠北,或经平城、左云到单于庭。并且论断“青钟”即“青冢”。“青冢”始见于唐。杜甫诗作《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那么,昭君一行过雁门关后,是否途经青钟村?很多老人们讲,昭君出塞时,由于长安(今西安)北部有30多个小国家,通关手续繁琐,便决定从长安过风陵渡,走太原,经雁门关,出杀虎口北上。大队人马出了雁门关后,来到一个叫旧堡的村庄。看到旧堡村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昭君一行人在此歇息了5天。临行时,昭君说,这一带青草长势很好,就改名叫青庄吧。

李白、欧阳修、王安石等都对王昭君墓进行过咏叹,但无法从诗句中获得“青冢”的位置。元好问《雁门关外》里提到的“青塚”似乎应是指朔州青钟村的王昭君墓,其中有“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塚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诗里提到的“马邑”,就是现在的朔城区。

与会人员正在研讨

 

昭君遗言称愿“葬于故地”

齐宏亮是昭君墓在青钟村的力挺者,也是研究者。他曾著文《昭君墓应在朔州青钟村》,被各大媒体转载。

齐宏亮说,敦煌出土的唐代《王昭君变文》里记录了昭君临死前留给丈夫单于的遗言:“妾死若留故地葬,临时奏报汉王知。”三更时昭君“大命方尽”,单于为了兑现诺言,把昭君运回故地,但必须报知汉王批准,也就是百姓说的要到娘舅门上“报丧”。但因尸体不能放置太久,便一边派人报知汉王,一边运灵柩回汉。走到雁门关外汉匈边境的青钟村,仍不见汉王回音,却又不能闯关。

齐宏亮对记者说,那她葬在了哪里?“一百里铺氍毹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也就是说,安葬昭君时是从单于牙帐(即今呼和浩特市)出发,共走了600里路,才到了安葬的地方。这600里的距离,与内蒙古境内的所有昭君墓都不相符,而从青钟村出发经右玉杀虎口到呼和浩特市,距离正好是600里。


 

青冢的地理位置与史料记载吻合

昭君墓在青钟村的根据更重要的一点是,《马邑县志》记录的青冢与唐代《明妃传》和《王昭君变文》记录的昭君墓的地理位置相吻合。

《马邑县志》记载:青塚,在县西南三十里,阔四五亩,高三丈余,俗传汉王昭君墓。黄水河,在县二十里。

在青钟村南,蔚俊指着残存的古河道说,这里原来就叫黄水河。唐代《明妃传》和《王昭君变文》都记录了昭君墓的地理位置:“只今葬在黄河北,西南望见受降城。”内蒙古境内的几座昭君墓,经考证发现都不是真正的墓葬。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尽管也在黄河北,但与距离最近的托克县城北东沙岗,这座建于唐代的东受降城相距也有100多里。然而,青钟村王昭君墓却存在与此相符的证明。齐宏亮把手指向西南方向,“离咱们十来里的地方,就有一座古城神武郡,要不是阴天,咱们就能望见。《辽史》里有‘神武本隋县,因北齐侨置之神武郡,改设县,有桑干水,则地又是马邑神武军,今州南之神武村,去桑干水远。’的记载。更巧的是,唐朝时的受降城在朔州也有一座。《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唐受降城有三,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朔州的受降城是不是神武郡,资料没有记载,但从‘神武’二字看,作为接受敌人投降的城池可能性极大。”他认为,“黄河”或是古人“黄水河”之笔误。

《变文》记载,若干年后,汉孝哀帝差使者杨少徵使蕃,返回途中走到蕃汉边境,看到孤零零的昭君墓,宣读了皇帝祭文。按常理,杨少徵出使匈奴,来回应走王昭君和蕃时的线路。齐宏亮论断,“蕃汉界头”就在雁门关附近,“明妃之塚”当指青钟村昭君墓。

昭君墓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

2013年9月2日,在青钟村举行的首届晋蒙弘扬昭君文化研讨会上,内蒙古昭君文化研讨会副会长张茂林对青钟村的昭君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了与会学者的论证,他“感到此墓即昭君墓的可能性极大,许多史料和考证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是继呼和浩特昭君墓之后,又一个研究、弘扬昭君文化的重要基地。”

朔城区一中退休教师田富明曾在青钟村任教多年,对“青冢”颇有研究。他说,霍锳在《青冢吊明妃二首》中言:“琵琶弹出汉宫秋,青冢千年姓字留。”霍子琯在《青冢》中写道:“当年为国死,今日草犹生。边风鼓气节,寒月映忠精。”“我从田霍两姓族谱所查,祖先都是从丰城(现在的呼市)而来的,家谱中明显写道‘时北人屡扰边陲’战乱不止,霍锳与孙子霍子琯,不可能在呼市凭吊王昭君,而是马邑所辖管的青冢实地所祭。”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老先生说得好:“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

文化名村人才辈出

青钟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村,既有“民族英雄”,又有剪纸文化传承人,可谓地灵人杰。老地主蔚瀚洋,(1866--1937),不幸被日寇杀害,生前用白银为青钟村买下了3000亩耕地,也买断了宁武县高崖沟山上的洪水,为后人留下了一方水土,他用生命为青钟村续写了民族大义与家园安危的壮丽诗篇。高级将领蔚彰,20岁参加革命,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历任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于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

作为远近闻名的剪纸文化村,青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一位剪纸老人,因其耳背听力不好,人称“聋子剪老纸人”。她心灵手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不会剪的。在她的传授下,剪纸文化一直代代相传。70年代又涌现出金凤、李玉花、田秀梅等妇女剪纸人,她们剪下的窗花、公鸡等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当端午节,她们都要剪下“公鸡”剪纸作为礼品赠送给村里的每家每户。

为了振兴青钟村,村“两委”从2014年开始,为考上大学本科(二本及以上)举办颁奖大会,以鼓励后辈们好好学习回报家乡,为家乡争光添彩。据统计,2014年、2015年两年村里就考上大学二本以上17人。目前,青钟村已有大中专200多人,高学历占到15%,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

投资沃土的青钟吸引力魅力很大

青钟村是朔州市李海渊市长的包村扶持点。3年来,在市区乡三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体村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美丽青钟”这一主题,以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为支撑,努力挖掘旅游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本地,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发展了集林业育苗、畜牧养殖、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建的千亩育苗基地,采取村委会管理、合作化经营、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种粮的传统生产方式,为村民增收开辟了一条致富途径。投资200万元新建了宝林采摘园,包括6个反季节瓜果蔬菜大棚。投资500多万元重点改造的晋明梅花鹿特色养殖园区,先后购买300多只梅花鹿,科学运营与标准化饲养,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通乐奶牛养殖园区,奶牛存栏500只,已经达到了科学化、规模化养殖。2012年,青钟村与金土地合资创办了垂钓园,有鱼塘6座,占地50亩,内设绿色饭店、快餐宾馆、烧烤、垂钓、观光、娱乐平台,每年平均接待游客10000多人次。2014年引进的一千万扶贫产业项目——工业包装编织厂,实现了100多人的就业目标。2015年上级政府下拨208万元新建容纳100多位五保户和空巢老人居住的乡村敬老院,为在外工作的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2015年村经济总收入1250万元,人均收入8200元。2014年青钟村美丽乡村设计蓝图由北京大学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绘就。

一组组数据,反映出青钟村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打造雁门关外旅游名村,青钟村与乡政府于2013年9月2日隆重举办了首届晋•蒙弘扬昭君文化研讨会,并把这一天定为昭君文化日。为了再现“昭君出塞”历史宏景,村“两委”一班人专门召开推进昭君古墓开发开放工作会议,一致决定将昭君古墓打造成雁北关外蒙古风情第一村:一望无垠,鲜碧如画,蓝蓝白云,牛马成群,蒙古包外游人如织、摔跤、赛马、草原风味“全羊宴”、奶茶、篝火晚会尽收眼底……

对于今后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蔚俊指着昭君古墓激情澎湃的说:“这是我们青钟村开发乡村旅游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开发并重,并拟通过贵刊面向全国招商引资。我们将在昭君古墓附近兴建蒙古包,“青钟大草原”、赛马场,让游人足不出户吃上内蒙手抓羊肉、烤全羊,喝上奶酒,看摔跤比赛,一起观看篝火晚会……

沉睡了千年的谜底已经揭开。作为昭君古墓所在地——青钟村,正站在历史的前沿,奏响时代的强音。在记者发稿前,朔城区专门召开会议,确定对昭君墓大力开发宣传。同时,申报省旅游局、国家旅游局,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南榆林乡党委、政府更是重视旅游开发项目,认真部署工作。热情好客的青钟人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考察商务、投资兴业,一起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