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书记、局长 侯志勇
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南部,乌兰察布市的东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隶属于乌兰察布市,总面积为3518平方公里,辖5镇4乡,161个行政村、12个社区,867个自然村,总人口31.6万,农村常住人口9.2万。
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这年5月,侯志勇同志服从组织安排,临危受命来到县扶贫办担任主任一职,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千斤重担。
到户扶持促增收
自此,兴和县扶贫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侯志勇同志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同心同德,他们立足当地,放眼全国,不照抄照搬兄弟盟市旗县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力求创新,用妙笔擘画出一幅具有本县特色的脱贫攻坚宏伟蓝图,并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实。在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业绩一路攀升,在全市众多旗县的排名中走进前列,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2022年,兴和县乡村振兴局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与众不同,尤其在防止返贫监测、资金项目管理、产业发展、京蒙协作以及乡村建设和治理方面极具特色,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全面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防止脱贫户返贫依然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任重道远。兴和县乡村振兴局扎实的开展了风险监测、精准施策、动态管理,做到了精准监测、精准帮扶。针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工作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监测对象风险类型、劳动能力和个人发展意愿,通过部门会商确定帮扶措施,使用行业政策、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开展针对性帮扶,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监测对象落实“点餐式”帮扶,促进稳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好兜底保障;对内生动力不足的,持续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先后开展了第一、第三季度“十类”重点人群的摸排工作和第二、第四季度常住人口集中排查,“双月固基”行动、收入预测算工作和“百日提升行动”,累计新识别监测对象29户64人,做到了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基础信息、收入信息准确、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所有监测对象均已明确了监测帮扶责任人,并落实了帮扶措施。另外,为严守“四不摘”政策,还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防范、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等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住房安全监测和人畜饮水安全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安排项目解决。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农村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为100%,全县农村居民住房全部进行危房鉴定,没有一户存在住危房情况,农村水质全部鉴定合格。
为积极应对旱情,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兴和县按照乌兰察布市委“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生产损失就业补、主业损失副业补、农业损失保险补、惠民补贴及时补”工作精神,采取果断措施。先后投入167.23万元对327户有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施了防返贫养殖业到户补贴扶持项目,投入443.895万元对5099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实施了饲草料奖补项目,投入213.3万元对外出务工的脱贫对象和监测对象给予务工补贴和交通补贴,投入216万元并配套使用村集体经济收益,用于3172名脱贫对象和监测对象乡村公益岗位发放,投入108.72万元为非贫困村604名脱贫户和监测户新开发公益性岗位,累计发放抗旱补贴1149多万元。同时,及时足额发放了各类惠农补贴、农业保险和防贫保险。2022年,全县脱贫对象收入增幅10.8%,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737元,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苏木山民宿小镇(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光伏电站
持续抓好“三项管理”发挥资金项目效益
2022年上级向县里下达衔接资金13386万元(中央衔接资金6271万元,自治区衔接资金7083万元,市本级32万元)。共安排58个项目,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达到65%。重点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奶牛、肉牛、马铃薯等产业链壮大发展以及乌兰察布市确定的“麦菜薯、牛羊乳”主导产业和全县“两园两区”产业布局打造,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任务,重点在培育“大菜园、后花园”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带动能力和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积极谋划项目,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力求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截至12月底,全县各类衔接资金支出比例均达到100%。
农村旧貌换新颜
规范开展资产管理工作。2012-2021年扶贫资产全部完成了确权移交工作,聘用第三方财务记账公司指导全县161个村委会规范完善村委会财务、村集体资产登记工作。成立了由县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审计局和扶投公司联合核查组,对2012年以来扶贫项目资产开展了“回头看”实地核查工作,保证了扶贫资产能够持续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新鲜采摘的无公害绿色蔬菜
持续推动京蒙协作和社会帮扶工作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面向首都的“大菜园”和“后花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集聚区”和现代物流产业的“承载区”的发展布局,依托“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的区位优势,乡村振兴局立足县域实际和全县经济发展大格局的战略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首都“后花园”和“大菜园”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当地冷凉蔬菜产业优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和引擎。培育了贺氏粮油、察尔湖、兴农和牧、卢家营生态小镇、龙兴陶瓷、同恒粮油、雄丰农牧业以及村集体延链补链强链等一批极具本土特色的企业合作社。引进助华公司和川顺公司两大蔬菜加工龙头企业,每年加工胡萝卜、南瓜、甜玉米等各类蔬菜原料达2.3万吨。投资1.72亿元新建的农副产品冷链项目,可实现常温库能容纳6080吨果蔬;冷冻库能容纳9590吨肉类和水产品;蔬菜加工车间年产能1万吨;肉类分割车间年产能2万吨,为全面推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全县“种、养、加、销”一体化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发展打开了局面。
全力推动社会帮扶、务工就业和小额信贷工作
协助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一步做好中央定点单位帮扶工作。2022年引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资金300万元,实施了“支持村集体经济和返乡青年贷款贴息项目”和“支持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发展特色种植业项目”;引入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内蒙古分公司捐赠资金35.2万元,为全县6143名65周岁以上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投保了“保险助老”公益项目。对外出务工的脱贫对象和监测对象给予务工补贴和交通补贴,全年实现就业6035人。其中:安排公益岗位3776人,就近就地就业2102人,进京就业125人,其他地区就业32人。同时,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小额信贷各项政策,按照应贷尽贷的工作要求,全年新增131户符合贷款要求的脱贫户和监测户,累计发放贷款576.1万元。
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备受关注
按照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2021年,对全县161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布局,确定了34个县级示范村、85个重点村和42个一般村,并完成了17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22年,在上年示范村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利用延庆区资源又进行了4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工作。加大了对问题厕所的整改力度。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并率先启动1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重点打造4个全要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22年通过实地征求农民意愿,确定了农村改厕数量,水厕改建工作于年底全部完工,旱厕按照试点先行的方式确定了改厕模式。同时,申报民族团结乡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申报团结乡大五号村、城关镇西官村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赛乌素镇李茂村、鄂尔栋镇大坡底村、店子镇卢家营村为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另外,还全面落实落细村民代表会议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和村规民约执行、监督、奖惩机制,强化村民议事决策机制,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对高价彩礼、封建迷信、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不良民风村风治理力度。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开局之年。兴和县乡村振兴局的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再接再厉,意气风发,他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高质量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向前发展,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