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要闻特稿 > 唱响新时代的乡村自信——热烈祝贺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唱响新时代的乡村自信——热烈祝贺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来源: 农民日报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23-9-23 14:23:07
仲农平
摘要:

暑退秋澄,昼夜均长。当秋分日的太阳从正东方升起,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丰收节来了!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沿海,从辽阔的北疆到富饶的南国,神州大地“丰”景如画!三江平原的稻谷金黄,黄河两岸的高粱艳红,长江珠江稻熟鱼肥,西南西北瓜果飘香……

丰收,承载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不仅养育了绵绵不绝的人口增长和文明传承,更浓缩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农本情怀。远在西周时期,每逢丰收时节,古人就向上苍献上黄牛黑猪,供上黍米稷米,以丰收的果实感恩赐福,祈求风调雨顺长长有、时时在。而今,亲手绘就丰收图景的亿万农民则站上舞台中央,庆丰收,唱丰收,把新时代农民的自信、自立和自强,挥洒在秋日的晴空碧霄!

难忘2018年金秋,在这一年的9月23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历史性地应运而生,向全社会发出鲜明而强烈的重农强农信号。五年来,丰收节已成风化俗、扎根城乡,以其独特的乡村文化坐标,见证着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标注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

每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向全国广大农民和“三农”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有对重农强农的再三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有对“三农”工作的谋划部署,“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更有对亿万农民的深情祝愿,“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以此为指引,这个亿万农民的节日,伴随大国“三农”走过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2018年,农村改革40周年之际,乡村振兴战略发轫,中国农民第一次有了专属节日;

2019年,亿万农民喜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的丰收我的节”,道出了开拓奋斗、干事创业的自信豪迈;

2020年,“庆丰收 迎小康”,记录了亿万农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交响;

2021年,举国共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丰收 感党恩”,抒发着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感念,凝聚起亿万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2022年,“庆丰收 迎盛会”的浓烈氛围里,农民群众喜迎二十大,奔向“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现代化新征程;

2023年,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广大乡村掀起学习“千万工程”热潮,“庆丰收 促和美”,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个节日能给古老乡村和亿万农民带来什么?正如一粒石子投入湖面,起初,人们很难想象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涟漪效应”。连续举办五年,它是对农民的致敬和礼赞,全国十佳农民、大国农匠登上领奖台,中国新农民在此讲述他们的精彩故事;是对“三农”的感恩和回馈,乡村美食推广、直播消费狂欢……激起和强化了全社会的崇农情感、尊农共识和重农举措,众多资源要素通过这些平台流向乡村;更是对优秀农耕文化的赓续弘扬、现代赋能,人们在节庆中感受到传统非遗的现代魅力,体验到“村味”文化的当代价值。丰收节是农民的欢庆节,也是市民的狂欢节,是城市与乡村的融合节,是全社会重农崇农的感恩节。

如果说,乡村振兴给“三农”带来了发展的新范式、新境界,那么中国农民丰收节,则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观察这种范式和境界的一扇生动窗口。

2022年金秋,中国北京,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擘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今天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版图上,乡村价值由此更加凸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数千年来,乡村提供的食物是国基民命,是养育生命、孕育文明、传承文化的安全底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乡村不仅为人们捧出“足鸡豚”“稻粱肥”,还将以其现代农耕文明滋养支撑着中国式的现代化。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很难理解今天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发展逻辑与演进规律;如果没有承载华夏文明基因密码的农耕文明,“中国式”也就失去了灵魂。理解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意涵,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的底色、特色,厚植“中国式”的成色、亮色。

迈上新征程,当农耕文化基因与时代主题相遇相融,中国自信有了更宏阔的历史纵深、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有了更强大的精神内核。

14亿多人口的巨大规模的现代化,前无古人,需要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闯出一条新路。中国农民向来不缺敢闯敢试、自强创新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农民一次次“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不仅为自己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也为国家改革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也是乡村邻里相帮、守望相助朴素道德准则的时代体现。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中国农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历来践行共享。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全体人民”,要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的荣光和成果。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中国乡村自古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的协调状态。人与自然相处要“不违农时”“顺天时,量地利”,人与人交往“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在社会中可以“和而不同”,将“和”的理念贯穿方方面面,才是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乡村“和”文化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要方面。乡村是人与自然共融的独特空间,农业是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今天,不只乡村的田园风光是宝贵资源,从乡土大地上“长出来”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绿色发展观,也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互相成就,带来别开生面的“化学反应”。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选择,体现的是东方大国温润如玉的文化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秉性。乡村文化最为包容,小到一家一户,“丰年留客”的农民淳朴热情好客,从不吝于分享丰收的喜悦;大到一个国家,古老农耕文明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国气度,敞开胸襟,兼收并蓄,在和平发展中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

乡村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有着常读常新的魅力和智慧。近年“村BA”“村超”的爆火,只是这座宝库的冰山一角,重新发掘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还有许多事情可做。

旧邦新命,文脉赓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五千多年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开辟和发展。要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文化平台、节庆形式、农民节日,激发乡村文化自信,让闯试的勇气、坚守的信心在乡土大地上升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有自信,全局信心足。

就让欢庆丰收的锣鼓再热烈一些!礼赞农民的欢歌再激越一些!和美乡村的乐章再响亮一些!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衔接工农城乡、经济社会和历史现实的文化坐标。她根植传统,肩负现代,面向未来。她体现着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的秉性,蕴含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密码,寄托着东方大国强农强国的决心。

连续举办的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了凝心聚力、加速推动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又为这个节日注入新内涵,赋予新使命。

她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符号。在充满农趣农味的庆祝活动中挖掘提炼乡土文化精华,抢救那些逐渐远去、正在消失的乡村文化记忆,传承弘扬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和美好品德,相信未来会形成更多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习俗文化。

她将成为唱响乡村自信的现代节庆品牌。发挥全国性节日的整合效应、倍增效应,立足农民需求,优化群众参与,创新庆祝形式,创造出更多优质对路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凝聚起农民精气神和正能量,汇聚全社会强农惠农帮农富农合力,助推乡村文化更自信、农民干劲更充足、农业发展更稳健,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兼具“硬支撑”和“软实力”。

她将成为推动“第二个结合”的“三农”重要平台。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奏响促和美主旋律,将源远流长的和美文化同时代精神相融,展示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国式”的和美价值追求,为我们在赓续文脉中创造新时代的农耕文明。

乡村振兴战略让东方大国的万千乡村迎来历史性机遇,不仅乡村发展脱胎换骨,全社会的“三农”情结和农民情怀也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农民丰收节,正是这种情结和情怀最热烈的共振、最和美的同心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更要发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内涵、丰富形式,最大程度凝聚起持续重农尊农爱农氛围、强农惠农富农合力,为乡村自信和农民自信再“添把柴”“添把火”。

这正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要让短期“看见”成为长期关注,不只给乡村发展带来“流量”,更带来“留量”,让城市居民与乡村热土不只“喜相逢”,还能“长相思”“常相聚”,让全社会不只在这一天、这一个月,而是长期关注“三农”、重视“三农”,做决策、办事情更多地从乡村立场、农民视角出发。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孜孜以求,九州丰穰。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心底感恩农民、尊重农民,用实际行动善待农民、反哺农民,进一步鼓起“三农”精气神、激起乡村文化自信,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父老乡亲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