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展会资讯 > 黄秀红和她放养的黑山猪

黄秀红和她放养的黑山猪

文/燕玉海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5-4-29 15:09:16
摘要:

广西故事多,山猪听山歌。一位中年妇女站在山坡上,扯起嗓门像唱山歌似的呼喊,顺着声音的回落,不多时由山坡树林的四处,马上聚集来了200多头大小不一的黑山猪。中年妇女再一声招呼,赶着这群黑山猪就到二、三公里外的山坡上“放牧”。要不是亲眼目睹,真不会相信,家庭喂养的黑山猪还可以像牧羊一样放养。

这位中年妇女名叫黄秀红,是广西东兰县泗孟乡生满村的农民,由于她饲养黑山猪的方式独特和显著成效,已经名声在外了。

猪生仔了她乐了

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这是黄秀红天生的性格。上世纪90年代末,刚刚踏出中专校门的黄秀红,就闯荡广东连续做了十几年服装生意。见过世面的黄秀红,虽说闯荡市场有了经验,手头上有了部分积蓄,但她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整天琢磨着要干一番大事业。2006年初,黄秀红回到大山深处、生她养她的东兰县泗孟乡生满村,看到乡亲们守着贫瘠的土地过着穷日子,心情沉重,思绪万千。于是,她试探着养蚕、养鸡等寻找致富门路。“黑山猪在家能养,我想在山坡上也能放养。”2008年春,黄秀红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此,她依托山林荒坡资源,承包了上千亩坡地,并筹资办起了枫树林黑山猪生态养殖场。

起初,黑山猪赶到山坡上放养,也是很不习惯,有的到处疯跑,有的夜不归宿,性情温和的山猪一下子变得野蛮了。有时为了赶回一头山猪,黄秀红跑得浑身是汗,几次摔倒,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然而,每当她看到一头头母猪在山坡上搭窝生下了猪仔,并把活泼健壮的猪仔领回“大本营”时,身上的疲倦云消雾散,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收获的喜悦,她逢人便说,高兴得合不拢嘴。

猪多了她更辛苦了

黑山猪在山坡上放养的时间长了,越来越回归了野猪的本性,体魄健壮,抗病力增强,不挑食,吃得多,肌肉发达长得快。

放养黑山猪成功了,黄秀红就想着扩大规模。2012年,浙江一家老总发现她养的黑山猪市场潜力很大,就主动与她联合投资,又租了一万多亩山坡林地,开办了第二个养殖场。地盘大了,黄秀红对黑山猪养殖的管理进行了梳理。她把4头公猪和40头种猪进行了圈养,以保证猪种繁殖纯正不易退化。她说,黑山猪身材矮,嘴巴尖,脸上有皱纹,只有这种形状才是纯正的品种,否则就要被驱逐出去。

尽管黑山猪每天放养,身体练得比较健壮,但黄秀红每年还要集中给它们打一次防病疫苗,以预防瘟疫滋生。猪场规模扩大,山猪逐年增多,存栏每年增长1000多头。不说雇人放养,就是光喂饲料每天也得一两吨。饲料买多了钱不够,买少了就得勤折腾。黄秀红起早贪黑,外出购买饲料,装卸车全靠着自己,常常是累得腿酸腰疼。见到她整天疲惫不堪的样子,有人说,你都46岁了,这样干身体能吃的消吗?黄秀红总是笑呵呵地说,经常这样也就习惯了。

猪好卖了她梦想大了

黑山猪白天在山上吃野草,晚上回来加餐“夜宵”,这种吃野草与喂饲料相结合的饲养方法,造就了黑山猪特有的肉质品质。黄秀红说,她养的黑山猪,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每斤肉在市场上可以卖到30元。目前按照订单生产,专供珠海、南宁,仅南方电网一户每年就要300头。

饲养情绪高,市场销售快,极大的吊起黄秀红扩养的“胃口”。2009年,黄秀红在全县首创了东兰县枫树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她以向农户发放幼仔,养成后收购的方式,带动乡亲们饲养黑山猪,合作社成立不久就拉动起300多户。同时她的黑山猪存栏也由1500头猛增到5000头,月出栏达到300头。尽管如此,还是满足不了市场。

当问及她今后如何发展时,黄秀红顿时又萌发了一个的设想。她说,我需要一个亿的资金,用20%的钱搞加工饲料,用40%的钱扩大养殖规模,另外40%的钱做市场销售和深加工,把黑山猪饲养辐射到周边县,让全国更多的地方都吃上品质优良的黑山猪肉。

>“扶贫的驻村干部来家里问要不要养牛。”听说政府有各种优惠政策,不用愁资金、技术有人教,石冠军和丈夫觉得,“这么好的事,当然要做。”当时很多村民都想参与,可因为规模化养殖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先期就要贷款几十万,很多人选择了观望。石冠军和丈夫是全村第一家报名养牛的积极分子。

欲把牛经唱到底

村东就是石阳村的肉牛养殖小区了,8座标准化养牛大棚,不算大,但生活区、草料房、粪便处理区一应俱全。“其中4个牛棚是我们承包的,我俩平时就住在这里。”石冠军说。

迈入牛棚,一股草料土腥味混合着牛粪味扑面而来。正中间的水泥道把100多平方米的牛棚一分两边,堆着厚厚一层已经发酵的草料。几头刚出生的小牛,拴在后侧的牛床,一听到有人进来就哞哞地叫起来。

养牛场是政府投资230万元建的。为了让从来没养过牛的农户上手并有钱投入,2012年,政府和当地的西开牧业集团协商,企业提供担保,养牛户从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获得贷款。郜军珠当初借到了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在政府协调下,西开牧业集团还要负责“三包”:包进牛、包技术、包销售。“我们从西开那里引进53头架子牛。育肥的时候,企业派技术员来指导,等牛长壮实了,西开公司派人过来收购,就按市场价走。”石冠军说,一年下来,他们不仅还清了贷款,建了新房,还有了信心继续把养牛事业做下去。

最关键的是,夫妻俩熟悉了养殖的运营流程,掌握了饲养技术。现在他们计划把规模扩大到150头牛。“我打算到时候把牛承包给其他村民,饲料和喂养由他们来管,我教技术、搞管理。等牛下了小崽,我再按市场价收购回来,这样就能长期发展了。”作为带头人,郜军珠还要申办本村的养牛产业协会,“这样大伙一起进牛、卖牛,议价能力就强了。”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郜军珠感慨:“国家既然有了‘牛’政策,咱得伸手够啊,不干光等哪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