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魅力乡村 > 新桥下村:乡村振兴“变形记”

新桥下村:乡村振兴“变形记”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25-10-22 12:50:48
记者 金晓 特约通讯员 王信国
摘要:

编者按:2019年,方桥街道成立,一座配套完善、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产城融合示范新城随之崛起。6年来,方桥街道勇担奉化“同城融合”主窗口、宁波枢纽核心区块的使命,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发展活力更充沛、基层治理更高效、民生保障更有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新桥下村是方桥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鲜活样本,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从普通小村到乡村振兴标杆的逆袭之路。

新桥下村:乡村振兴“变形记”


新桥下村,是方桥街道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北靠剡江,村沿河而建,白墙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成景;一幢幢整洁靓丽的农家小院,排列有序;一排排草莓、葡萄种植大棚鳞次栉比,目之所及,广袤的田野,阡陌纵横,水网交织,蜿蜒的道路与恬静的村庄、院落,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田园画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新桥下村是矛盾纠纷多发、信访问题突出的“后进村”。如今,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撬动产业发展活力,一跃成为“都市田园综合体”。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2020年10余万元到2024年突破160万元,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新桥下村成功完成了从“后进村”到“典型村”的美丽蝶变。

党建引领,组织建设正本清源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随着新桥下村“三会一课”“五议两公开”“第一议题”等制度的健全和“夜碰头”“周会商”“月小结”等机制的建立,全面规范党务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2020年,新桥下村党支部完成换届,面对历史遗留问题与发展滞后困局,开启软弱涣散党组织专项整顿,由“乱”到“治”、正本清源。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第一时间将闲置资源盘活纳入村庄发展核心议程。资产要“活”,先立规矩。为规范资源盘活流程,村党支部建立资源流转的规范化机制,严格落实“五议两公开”程序,所有合同由村“两委”会鉴证、街道备案,并引入法律顾问全程把关,确保权属清晰、程序合规、群众认可。与此同时,建立“一季一督查、一年一审计”动态监管机制,把集体资产纳入“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防范廉政风险,构建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筑牢乡村振兴“主阵地”,党支部书记王林华挂帅,成立由村“两委”、网格员、党员骨干组成的“盘活专班”,全面摸排锁定90户150间闲置农房及公墓、旧厂房等资源。专班联动街道及区级职能部门,实行“清单式”销号管理,集中攻坚化解了涉及公墓、小产权房、土地、河塘等“老大难”矛盾纠纷,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同时,瞄准周边产业园蓝领居住缺口,统筹谋划,在方桥街道支持下,投入200余万元改造闲置旧厂房,建成现代化“蓝领公寓”。今年2月投运,32套公寓房建成即满租,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

“从矛盾多发的‘后进村’到和谐共富的‘先进村’,新桥下村的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激活乡村发展潜能的关键,基层党组织是盘活资源的‘主心骨’,因地制宜的创新模式是唤醒‘沉睡资产’的关键钥匙。”方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夏丹表示。

产业为核,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走进海红农场草莓基地,大棚内6万余株红颜草莓苗刚刚完成移栽,一株株草莓幼苗长势喜人、生机盎然。农场负责人是一对父子,父亲张和定有着30年的草莓种植经验,儿子张海川是一名家喻户晓的90后育苗能手。每年培育草莓种苗20万株,除了供应自家农场外,70%的种苗提供给其他农户种植,种苗成活率达98%,年销售额20余万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新桥下村便有村民种植草莓。目前,全村有莓农47户,种植面积近400亩,主要品种为“红颊”。种植全程采用有机肥料、人工除草、蜜蜂授粉等无公害种植方式,果子馥郁香甜,硬度大,耐贮运。莓农抱团发展,组建奉化三禾果蔬合作社,注册“珍禾”品牌商标,连续五次获得“宁波精品草莓”金奖,高品质的红颜草莓深受精品水果超市和批发市场的青睐。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村内生动力发展的源泉,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新桥下村依托千亩良田、数百亩草莓园、剡江水系生态资源,谋划“都市拾趣线、田园综合体”发展蓝图,完善基础设施,“草莓经济”掀起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计划投入约300万元,目前已投入约60万元,打造“草莓驿站”共富工坊,为农文旅深度融合铺就基石。同时,落实“青创客入乡扎根”计划,吸引年轻人返乡,延伸草莓产业链,带动20余户种植户和10多名闲置劳动力增收。

优化产业链结构,催生新质生产力,新桥下村整合草莓、葡萄、火龙果种植的农业基础,将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普、观光、采摘等相结合,打造独具农耕文化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与农村一、二产业联动和融合发展,多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民生为本,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除了发展特色农业,新桥下村的基础设施同步在提升。走进新建的综合用房,崭新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村民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养老助餐点、图书室、智慧医务室等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老百姓的便利生活触手可及。

村庄要发展,项目是支撑。2023年,新桥下村筹集资金200万元,将废弃厂房改造成村综合用房,集办公、便民服务于一体,闲置房变身“致富房”,既盘活了集体闲置农房,又便利了村民生活,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同年,开展白事礼堂改造、机耕路硬化、进村路“白改黑”、河道整治等13项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投资480万元。同时,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清理垃圾、河道整治、路灯亮化、环境绿化;新增道路、水利设施的修建,干净整齐的水泥路面直达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提高了村庄的交通便捷度和生产生活条件;村居外立面统一改造,新建生态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也提上了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村集体出资为村民缴纳甬宁保100元/人,意外险30元/人;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重阳节慰问金200元/人,家庭医生签约50元/人;每天老年人助餐补贴15元/人,老人自己只需付5元/人。

从“后进村”到“示范村”,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新桥村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加强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新桥下村的“变形记”,是方桥街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它充分展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为奉化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树立了榜样,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周边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