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魅力乡村 > 萧王庙街道:千年古镇开出共富花

萧王庙街道:千年古镇开出共富花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25-10-22 13:17:31
记者 金晓 特约通讯员 王信国
摘要:


花映滕头 江汉平摄

编者按:这里有群山叠峦、剡水悠悠,山水相依风光旖旎;这里有北宋庙宇、刹东名祠,古庙古祠历史悠久;这里有千亩桃园、粉云漫山,十里芳华层林尽染,这里便是桃花盛开的地方——浙江奉化萧王庙街道。萧王庙街道古称泉口,于唐朝贞元时期建制,北宋天禧年间为纪念奉化县令萧世显,修建萧王古庙,地因庙而得名,且沿用至今。

萧王庙街道:千年古镇开出共富花


初春,一场粉色浪潮唤醒了沉睡的古镇,千亩桃园,桃花依次盛开如霞似锦;古建筑特有的清香与众创空间茶咖的芳香相互缠绕;远处文化礼堂传来戏曲咿呀的唱腔……从“生态美、古韵悠”到“乡村兴、共同富”,一幅产业强、民生暖、文化兴的生态共富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以农业生产为根基 精神文明建设为赋能

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书香桃源”的文脉底蕴,萧王庙街道扎实做好“产、镇、人”三篇文章,努力实现以产强镇、以镇聚人、以人兴文,为奉化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健康美丽新城区持续贡献力量。

大美萧王庙之产业篇

以产强镇,解锁业兴村强共富密码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从桃园的“甜蜜经济”到古村的“文旅新篇”,用产业联动激活每一寸土地,让发展的红利流进千家万户,萧王庙街道的共富密码,藏在蓬勃发展的产业中。

做优特色产业,从“传统农耕”到“新兴产业”

盛夏,在水蜜桃文化博览园的分拣中心,利用传感技术和图像识别,被放入分拣机的水蜜桃,会根据大小、甜度、成熟度等标准被分拣到不同的生产线上。这个占地330亩、投资3.5亿元,涵盖预选分级、批发零售、现代物流、文化展示、特色农创与农旅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园区,是萧王庙街道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见证。

天下第一桃园 街道供图

目前,萧王庙街道已形成水蜜桃、芋艿头、花卉苗木、竹笋为主的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产业是基础,致富带头人更是不可或缺。全域13家农业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家庭农场,这些“农业联合体”如同毛细血管,将技术、市场与农户连接,让水蜜桃、竹笋、芋艿头这些“老品种”,成了带动区域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致富果”。2024年,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突破3亿元。作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萧王庙街道的农业产业从来不止水蜜桃、芋艿头。在与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合作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三叶青、七叶一枝花在大棚中有序生长,林药复合栽培技术让这些稀缺药材实现“产量稳定、品质可控”,2024年仅中药材种植便带来1000余万元的经济收益;棠岙村的竹制加工厂将传统竹条经过生物技术处理,摇身变为防霉粗竹条、竹炭、竹醋液,年销售额达4000万元。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界,更重塑了乡村经济的形态。

片区组团发展,从“单村出彩”到“全域共进”

滕头村农创中心的共富工坊里棠岙村的牛肉酱、油焖笋供不应求,其中不乏客户千里订购;青云村研学基地里,孩子们正跟着老师进行水蜜桃主题非遗手作,这两处看似独立的场景,正是“大滕头”片区组团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萧王庙街道“大滕头”片区打破村级行政壁垒,统筹制定区域总体规划,围绕名村示范带动、村企合作互动两大模式,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文旅融合、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依托滕头村的产业优势,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在这一举措之下,片区内的村庄不再各自为政:滕头村将销售平台和项目分享给周边农特产品丰富的林家、牌亭、棠岙等村,为其拓宽销路;青云村则与滕头村共享旅游客源,推出“古村+生态”联动线路,串联起农文旅链条。在设施提升方面,片区更是争取到政策资金用于道路拓宽与“桃花盛开”风景线建设,原本并不宽敞的道路华丽变身,沿途栽种的桃树与景观花带相映,成为游客打卡的“粉色长廊”。

深耕农旅融合,从“乡村风景”到“致富‘钱’景”

每逢节假日,林家村“一桃•山饮”茶咖店的露台座无虚席,游客捧着桃胶、拿铁,眺望“天下第一桃园”与远处的古村剪影。这家由乡村CEO打造的网红咖啡店,月销售额近10万元。这样的“文旅新业态”还有很多,如同散落星辰,照亮了返乡青年的“创业致富路”。

一桃山饮村咖 街道供图

艺术赋能乡村,旅游富裕乡村。萧王庙街道以滕头5A级景区为核心,构建起“联动古村、桃园、业态”的“一核多极”农文旅布局:滕头村的德宝乐园,找准亲子互动、户外探险的风口,2024年接待亲子游客95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收入1200余万元;棠岙村,西江漂流项目带动沿线十余家农家乐,棠云栖江•共享小院推出手工艺品制作体验项目,文旅业态的兴起让棠岙村持续出圈,活动“流量”正逐步转化为全民增收的“增量”。正月的“青云元宵晚会”,舞龙灯、唱越剧,吸引游客逾120万人次,本地特色农产品抢购一空,2天创造出100余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三月的“桃花季”,40余万人次游客寻花而来。桃园的共富市集,带动500余人就业,80余个摊位既有售卖村民自制的桃胶、糕点,也有非遗传承人带来的竹编、木雕,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2024年,萧王庙街道区域旅游综合收入近1.4亿元。

大美萧王庙之民生篇

以镇聚人,描绘美丽宜居共富画卷

时序更替,季节更新,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从助农增收的技术赋能、特殊群体的生活关切,到全域环境的焕新蝶变,萧王庙街道“共同富裕”落到民生普惠的实处。

多维施策同进,从“技术赋能”到“多元富民”

在“桃食惠”巾帼公益服务中心,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忙着制作油焖笋。作为“江阿婆”共富工坊的一部分,她们将新鲜竹笋加工成传统美食,既照顾家庭,又有了一份收入。目前,该项目带动380余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为村民创造更多“离家不离乡”的就业机会,让富民之花开遍全域,是萧王庙街道共富发展的奋斗目标。

电商直播培训 街道供图

不少曾经围着田头转的村民,如今成了“家门口的创业者”,他们学会了电商运营,开起了网店。在萧王庙成人学校的教室里,电商培训热闹开课。村民学习直播带货技巧,有的试着在镜头前推销自家种的水蜜桃,有的则开一家农产品网店。2024年,成校共开展各类培训20余场,覆盖村民500余人次,帮助100余人掌握新技能,拓宽增收渠道。萧王庙街道的富民之道不止于此,滕头村新建的农居房顶,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这个由村集体出资建设的项目,前十年为每户村民每年补贴120度电,成本收回后收益还将提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余元。对于农村来说,多措并举才能拓宽富民增收路,久久为功方能夯实群众共富基。

民生实事落地,从“特殊群体”到“老有颐养”

守护特殊群体的美好生活,让弱势群体走上生活富足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萧王庙街道四星级“残疾人之家”宁波辉宏工疗车间,特殊的工人正专注地包装着产品,十余位特殊的工人正专注地制作非遗编织品,这里不仅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还有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医疗保健与心理疏导,目前已有25名残障人士实现就业,年增收3万元。残障群体的自力更生,既帮助背后数十个家庭解决了托管问题,也让他们在劳动中重拾尊严与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老年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福祉同样处在民生工作的核心位置。每当暮色漫过剡江堤岸,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灯便亮了起来:老人或坐在阅览室里读报,或在康复训练中心使用健身器材。每周固定时间,奉化区人民医院送医下乡,免费体检、讲解卫生保健知识。2024年,街道2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累计服务群众14000余次,切实让“老有所养”变成了“老有颐养”。同时,为了更好的地服务困难群众,萧王庙街道建立起“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综合施救”的实惠智慧救助机制,通过大数据检测与网格员走访,800多户困难家庭及时获得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每年发放救助金1000余万元。

人居品质焕新,从“环境整治”到“生态宜居”

经九曲剡江流淌的萧王庙街道,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和宜居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环境焕新工程。房前屋后,原本杂乱无章的荒地被整齐的绿篱和鲜花取代;新建的步道和观景平台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新设施既保留了乡村的风貌,又为群众的生活休闲提供了便利。为了优化周边村民的居住条件,萧王庙街道开展涉及2个行政村共460余户开展涉及3个行政村共900余户农户的村庄退建工作,新建高品质农居房15万平方米,同步启动农居房安全隐患治理工程,发现并整改农村住宅领域风险隐患1800余个,显著提升了区域的整体居住品质。

美丽家园  孙荷叶摄

出门皆公园,入眼是美景。在推进区域建设的同时,萧王庙街道致力于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共计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8个,累计完成河道治理长度达136公里。2024年,河道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真正实现“生态美”与“宜居乐”的双向奔赴,“路美、河美、村美、景美、田园美”的“五美”品质镇区呼之欲出。公共设施的焕然一新也激发出村民对于美丽家园的向往,如今,走在萧王庙街道的村庄里,处处可见村民自发打扫庭院、修剪花草的场景,环境整治已成为大家共同参与的“幸福事业”。

西江漂流 邵良摄

大美萧王庙之文化篇

以人兴文,书写民富人和共富篇章

以文润心,对于这片浸润千年书香的土地,共同富裕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积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才是共同富裕的真正内涵。萧王庙街道以文化为涓涓细流,滋养群众的精神家园。从晨光里的书声到暮色中的戏韵,从古建筑的新生到非遗技艺的传承,每一个文化场景,都在书写“精神富足”的共富篇章。

阵地提档升级,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

深秋,暖阳刚爬上文体中心的屋檐,老人牵着孙儿提着布袋缓缓走来。有的熟门熟路钻进农家书屋,在靠窗的木椅上坐下,指尖拂过书页,满是惬意;有的走进文化礼堂,排练新学的太极拳,一招一式满是认真与热忱,这里没有商业服务的喧嚣,只有邻里间的温情与内心的充实。

我陪孩子读经典 街道供图

萧王庙街道创新探索社会文化“3+1”管理运行机制,激活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探索精神富裕实施路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统一运营街道文体中心、新时代实践所和文化礼堂,指导服务三大主阵地,实行全天候开放,其中文体站每月访客3000余人次,全年开展活动1500余场。2023年,农村文化礼堂影响因子抓取积分位列全区第一。青云村创成省级文明村,其文化礼堂入选2024年浙江省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

传统节日科普活动 街道供图

“荣誉的背后,是村民参与文化活动时脸上舒展的笑容,是邻里相处时的融洽,是精神需求被满足时的踏实。这些文化阵地也许不是‘致富殿堂’,但一定是‘精神客厅’”。萧王庙党工委书记陈万里如是说。

传承活化利用,从“历史文脉”到“古韵今风”

一座千年古镇,一派文脉相传。萧王庙街道历来享有“书香桃源,剡东古镇”之美誉,辖区内有青云古村研学、林家农民书法、奉化吹打等文化传承。近年来,街道致力于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文化之笔,赓续历史优秀文化基因,强化“文化共富”,夯实共同富裕的精神基座。

暮冬,青云村的古建筑群在雨水洗礼下,散发出古朴的木质清香,工匠们以“修旧如旧”的修复工艺,让古建筑恢复往日模样。如今,90%的古建筑已修复完毕,一种历史与时代共存的和谐之美油然而生。萧王庙中心小学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奉化吹打传承人与孩子们共同演奏,这段“老少音乐之缘”持续十年之久。林家村的“墨舞桃林”,农民书法家在桃木板上挥毫,可见对文化、笔墨的热爱。林林总总,既有对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也有对区域文化品牌的匠心锻造。这些文脉传承的场景,是村民对家乡历史的认同,是精神世界被古韵滋养的富足。

厚植乡风文明,从“一处文明”到“满城新风”

萧王庙街道的文化活动,从来都不是“表演秀”,而是村民的生活日常。这得益于多年来,街道以“建机制、育队伍、办活动、创品牌”为主线,整合高校资源、村级组织与第三方力量,为文化服务提质扩面的不懈努力。

古村研学 街道供图

区域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自街道与萧王庙成校、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在专业教育资源的倾斜下,非遗手工编织、插花艺术走进了各村的“大队间”;市级文化特派员组织起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公益科普活动,为乡村文化礼堂带来了前沿科技的知识洗礼;成校的艺术课堂最为走俏,越剧、舞蹈、太极拳、合唱团等培训助力乡村文艺骨干成长,培育出文艺队伍21支。由萧王庙文艺队伍排舞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在浙江省文化艺术节乡村舞蹈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棠岙村“永恒的38℃•茶亭精神永相传”在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赛中荣获优胜奖;林家村“墨舞桃林”农民书法家文化实践项目获2025年宁波市文明实践项目展示交流铜奖。这些活动激发了区域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爱,也让乡风文明则在文化浸润中愈发浓厚。

宁波工程学院 人形机器人公益科普 街道供图

谋在长远,干在实处。萧王庙街道的共富之路,是产业联动之路,让百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是民生为本之路,让每一个群体都能触摸幸福;是文化赋能之路,让精神丰盈与物质增收互促并进。未来,这座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将续写更多精彩的故事,绽放更美的共富花。

剡江东去  傅启航摄

上一篇: 新桥下村:乡村振兴“变形记”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