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三农论坛 > 《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的启示

《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的启示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5-10-15 20:55:09
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 张雨薇
摘要:

农业生产离不开乡村

——《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固民所愿,但“撤村并镇”、“农民上楼”等做法,是否符合当前现状和农民利益?朱启臻教授在《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一书中剖析了乡村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强调了乡村有其无可替代的功能。读完该书受到多方面启发。特别是该书对农业与乡村关系的梳理,使人清晰地认识到农业与乡村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农业生产离不开乡村,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同样离不开乡村。

 

一、乡村对农业生产的优势

1.乡村起源的视角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这一时期因共同抵抗风险等原因,人类形成了穴居或逐水草而居等聚居方式。随着由采集、狩猎转向农耕,为了生产便利,人类选择离耕地较近的地方居住,穴居或逐水草而居等聚居方式逐渐向初步的乡村聚落转变,最终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趋向稳定,村落的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

村落是农民基于耕地的自然特性,为方便生产生活对居住方式做出的理性选择,村落围绕着方便农业生产建立,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其存在遵循“近地原则”、“方便原则”与“安全原则”,契合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可以说“只要农业生产方式不变,村落对农业生产的价值就不会消失。”

“近地”可以节省种地成本、保证农民耕作半径的最大化并为农民提供生活便利。在乡村,农民以种地为生,他们近地而居,正因如此,他们才能随之掌握庄稼的生长情况,做到不误农时,随时处理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如发现虫子,就及时杀灭,遇到大雨就及时排涝,发现有庄稼倒伏,就及时扶起来,以减少损失。村落为人们交流农业生产经验、信息以及技术示范提供了方便,什么农时做哪些农事,只要走到别人家的地里看一看或者在村头巷口聊一聊,就能及时作出调整。乡村“近地”的区位优势与农事传播的氛围有利于抵抗农业“靠天吃饭”的弱质性,保证每一季的农业收成,农业生产才能可持续进行。如果村落消失,农民远离土地,他们对农业生产的掌控能力就会大幅削弱,农民之间的经验技术交流也将被阻隔或中断,没有了村落,不仅妨碍农业生产,农民也会失去多方面的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村落为农民提供“方便”,一方面,体现在农业生产上。如农民的庭院既是农户的重要生产空间,可以存放农具,屋檐下可以用来悬挂辣椒玉米等,屋顶可用来晾晒柿饼杏干,院落也可作为晾晒场地等。另一方面,又体现在生活上,为农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如一般农户庭院内均有小块蔬菜地,供给农户自用蔬菜。一位老农曾告诉笔者,他自家农家院生产的蔬菜、水果自家吃不完,供给城里的儿子女儿吃。全家一年不用买蔬菜。自己种的蔬菜,吃着放心。如果住到城里的楼上,就没地方种地,吃啥都需要购买。在《留住美丽乡村》一书中也列举了许多案例,论述了农家院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农民远离土地和乡村后对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对农业、乡村手工业的削弱。很多事实验证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黏连性一旦失去,农民与农业都将元气大伤。   

2. 农业特性的视角

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离不开乡村。农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大卫在《社会主义与农业》一书中将机械生产的工业与有机生产的农业进行比较,提出农业生产的9个特点,即季节性而非持续性、多样性与变动性、劳动手段的移动性、遵循自然的规律性、难于监督的特性、人与自然全面结合性、生产力提高的有限性、报酬递减性以及农地方面的竞争性。《留住美丽乡村》第一次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农业特性与乡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乡村对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天然优势。

首先,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应遵循“不违农时”与“悉心照料”的原则,即农业劳动的时间与内容要与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和需求相一致,即农业劳动必须要应时和及时,农民有谚语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就是讲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农业劳动要及时进行,就是要抢农时,特别是在春播、夏收农忙季节,农民往往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甚至吃住都在地里。决定了农民在空间上便不能远离农业生产场所。村落的存在便满足了这一时间和空间需求。

其次,农业生产具有风险性。村落的存在一方面能够保证农民及时应对农业灾害,另一方面基于村民地缘血缘的紧密关系,可以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弥补个体应对风险的不足,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村落比城市社区有较强的协作精神。传统社会,村落中的组织定期集会共商村落中事务,例如田间道路或水渠修整、清理、庙堂修缮、祭祀活动举行、公共设施管理,以及农忙时的换工互助、村民纠纷协调等。尽管随着社会的变迁,村落中相互扶助的关系在减弱,但村落中依然存留着互助的传统。由于农业活动的自然风险性、季节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存在的种种困难,通过村落互助关系克服、降低风险十分必要。

第三,农业生产具有经验性。乡村的存在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获得与传承。由于农业不同于工业,即便大规模引进机械,也只能缩短劳动时间无法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因此经验传承对农业生产来说弥足重要。农民通过重复不断的劳动与观察掌握生产经验,而村落正是农业生产经验传播与交流的平台,是“民间农业研究的图书馆”。乡村间经验传承或是发生在父子之间或是发生在邻里之间,其顺利进行一方面有赖于村落中村民多从事农业,同质性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村落中房屋的布局以及庭院的开放性为农民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

第四,农业生产的非标准性依靠经验和责任。许多农业劳动是难以制定统一标准的,即便有一定标准,对个体来说对标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不同,通过企业对农业劳动进行质量监督往往难以进行。其原因在于农业劳动的质量由劳动经验决定,大部分农业劳动技能都无法通过短期培训实现。《留住美丽乡村》中列举了某农业企业除草案例,劳动经验丰富的员工除草效果好,杂草死亡率达90%,而缺乏劳动经验技能和责任心的员工除草后杂草的死亡率仅在20%左右。且在为他人劳动的前提下,农业劳动中的机会主义普遍存在。因此,给农户以自主权才是最佳方案。说农业生产离不开乡村,是因为乡村中的农民家庭即农户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邻里互助关系中保持着高度的自觉和责任。在农村,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生产活动直接与自身利益或声誉相关,家庭成员的劳动或亲属、邻里的互助是无私的甚至利他的,均表现出高度责任感,使得农业生产不需要进行劳动计量、监督与管理。

 

二、乡村对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如果说农业生产离不开乡村,那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更离不开乡村。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乡村自成体系的生态循环、乡村土地利用的优势明显,乡村有利于农业生物多样性存在。

1. 乡村拥有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

村落中的农业生产遵循着生态循环思想,在宏观上体现为农业生产是自然界与村落实现交换的连接点,即大自然给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才有了人们得以为生的食物,村落才能够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农业生产才能持续下去。

微观层面,村落的生态循环思想体现在农业生产的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也体现在农民生产与生活之间。农民通过种植与养殖在满足自身对食物需求的同时,也实现着种植与养殖业之间的能量循环;农民在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之间也形成了生产与生活的有机循环。《留住美丽乡村》一书以北京延庆小浮陀村为例,生动地展示了乡村在实现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乡村作为生态循环结点的重要意义。

2. 乡村使土地得以合理利用

说到对土地的了解,没有人比得上农民。“农民一生都在对当地情况仔细观察,他们有着对本地细致入微的认识,这是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乡村在土地利用方面做出的贡献主要经由农民实现,包括耕地利用与农家院的使用两方面。

耕地利用方面体现在耕地维护、地力培养与耕地使用。

首先,农民是耕地维护的主体,村落是耕地维护的组织者。许恒周通过对耕地保护中各行为主体目标进行分析,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方博弈模型,认为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微观组织主体,是耕地保护的关键主体,其耕地保护意愿、耕地利用方式等都会对耕地保护起重要作用。李培林也提出,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生活保障,是命根子:“保农就是保土,保土就是保根”;由于土地有限和稀缺,农民十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农民一生都在与田地打交道,他们了解土地,钟爱土地,具有强烈保护和珍爱土地意识。村落为耕地维护组织各种资源,提供着信仰和生活心理的基础。没有村落的存在,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和保护意识就无从谈起。

其次,村落的存在有助于地力培养。农民伺候土地犹如对待亲人,他们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依照农作物的需要松土除石,灌溉施肥,他们“把一切可利用的废物变成肥料返还给土壤,犹如自然生态系统的枯枝落叶归根还给土地变成养分,实现生物质小循环一样,从而维持地力长久不衰。”……在乡村,农民使用绿肥、粪肥等有机肥,通过轮作、间作等种植方式,实现了土地肥力的保持与提高。

再次,村落对耕地的利用是多样化、综合化、精细化的。乡村对于土地的利用可谓是“见缝插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杨·范德普勒格教授研究指出,农民对乡村土地的利用率高得出乎意料,岂止房前屋后,村中就连路边也都被农民种满了庄稼和蔬菜。此外,间作、套作与轮作等民间智慧的存在也证明了村落在土地利用率方面的重要作用,村落是这些经验产生、存在的前提,又是这些经验得以传承下去的保证。

乡村对土地的利用智慧,还体现在农家院的多重功能上。从古至今,农民的宅基地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建设用地,而是兼具了高效、低成本农业生产功能。据统计,我国农村庭院占地面积约为1亿亩,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约占整个庭院面积的30%—50%,这部分土地主要是用于家禽家畜养殖、蔬菜水果种植等。《留住美丽乡村》一书对以农家院为载体的庭院经济作了描述,指出了庭院经济的特点:空间利用充分,农家院的存在有效利用了零碎土地,是不可忽视的农业资源;在时间上利用灵活,农家院的便利性使得农民能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或农闲时节,在自家庭院中生产附加值较高的农副产品;利用内容丰富,一切村落中可利用的资源都能够在庭院中发展成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等自主性强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乡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农业生物的多样性则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农业生物的多样性,就难以有可持续农业生产。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错误的发展理念指导,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村落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村落的生态系统,垃圾因此消解,生态循环才能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村落起着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以乡村为圆心随半径扩大而逐渐减少的,这与耕地的肥沃程度分布相一致,离村庄越远,耕地肥沃程度降低。这正是村庄作用的结果。

首先,乡村作为各类农业生产场所,包括耕地、鱼塘、河流以及农家院的周边都是农业生物栖居之处。据专业人员统计,村落中每一户农户院落及房前屋后活动的禽畜、鸟类、昆虫等有200多种,蔬菜、瓜果、花卉等植物也多达50多种,并大量微生物存在。

其次,乡村居民的多种需求,也保存了乡村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如各类种植业、养殖业的存在与发展,使得村落承载保留了多种农业生物。农民出于生活需要会自觉地珍惜、重视村落中的每一种生物,甚至连田垄上的野菜都不舍得放弃。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存。

在乡村日益衰微的今天,朱启臻教授《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一书的出版,特别是揭示了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与村落的关系,无疑对人们重新认识乡村价值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乡村价值的研究中,人们可能更多的重视乡村建筑、基础设施、民俗、手工艺以及乡村文化等。往往忽视乡村的生产价值,甚至认为离开乡村会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结果,在消灭乡村的同时,也削弱了农业。目前存在的大规模的荒地,就是这种片面认识导致的后果。因此,乡村建设不能忽视乡村的生产功能而想当然地去“创新”,而应该把发挥乡村生产功能放在乡村建设的首位来考虑。

《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这是一本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为“极具学术价值”,同时又“充斥着深厚感情”、十分“接地气”的著作,朱启臻教授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乡村存在的诸多价值,论证了乡村存在的必要性,引导着我们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刻叩问,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4]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李康,《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7]朱启臻,芦晓春,《论村落存在的价值》[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