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一天,笔者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祝楼乡采访,这个乡卓有成效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人印象深刻,而他们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和土地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举措,值得称道。
在祝楼乡群众已入住的龙源新镇社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树木成荫,花香草绿,道路明净,配套建设的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如社区文化娱乐中心、游乐场等引人注目,全乡走出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功路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健康向上的美丽乡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祝楼乡党委书记曹爱英介绍说:“祝楼共辖25个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将其整合为4个大型社区,其中龙源新镇社区有7个村庄,规划建设面积1120亩。目前一期建设已经完成,二期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目标是实施“六个一”工程,即:每户一套舒适住房,一间多功能用房,一个就业岗位,一块创业基地,一片自家菜园,一份高标准养老保险。
笔者采访了几位村民,大家都对“六个一”工程表示欢迎,认为从住房、创业、就业、养老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的美丽乡村建设套餐,内容丰富,又具人性化设计。
王村是首个入住龙源新镇社区的整村搬迁村,全村2000余口人,400余户,目前入住有180余户,另有140余户在等待房源入住。两年时间,龙源社区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徜徉在环境优雅、卫生良好、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群众由衷地感叹美丽乡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十分注重环境、土地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这是祝楼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王村村中心,有座壮观的天主教堂和一处建筑别样的修女院,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据史料记载和群众传说,清朝时期,王村被称为王村镇,村内有72眼井、72座庙,村里经济贸易曾一度辉煌。村里现存有丁家附马坟,群众中流传着丁驸马上任和皇姑吃面条的传说。68岁的村民夏有信说:“1913年建成的天主教教堂内有幅大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肇拯济大权衡。’这曾是康熙帝为天主教传播的题词,由原阳名士乔八公(拔贡)所刻,现仍悬挂着。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王村人民群众对敌英勇斗争的事迹一直鼓舞着后人。80岁退休老支书司占堂、64岁退休支书杨爱民回忆说:“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入中原,周围村庄群众多在王村避难。1939年,鬼子进村后烧我民房、杀我人民、抢我粮物,罪行滔天,人民群众奋力反抗。村里先进青年在地下党组织下,率先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后组建抗日游击队,利用教堂和敌人斗争,由秘密活动到公开拼杀,事迹可歌可泣。村民薜方珍、柳振环、周足印在太行山区打游击,并参加淮海战役和南京解放战役,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后人。村里另一青年叫周建福(曾用名周京),抗日战争前在西安黄浦警校学习,后分配到青岛国民党警察局任副局长,是我党地下秘密工作者,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被国民党用布袋装后坠入大海杀害。”
祝楼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王村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次派干部深入村子考察,收集王村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资料,总结其历史文化价值内涵。王村天主教堂已被示范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祝楼乡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乡长韩军博介绍说,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践土之盟”、秦大将“蒙骜屯兵”等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祝楼乡境内,现有“践土之盟遗址”、“蒙城遗址”,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东圈吴泰伯祠堂、祝楼娄师德纪念馆、王录宰相湖、口里东山寺等历史文化资源。该乡党委政府领导表示,要在抓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同时,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筹建红色教育基地,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将征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用品、农用工具等,兴建陈列馆,让后人了解历史,真正形成祝楼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扩大祝楼对外知名度和良好形象。要让广大干部群众在革命精神鼓舞下,奋力工作,开拓进取,为建设美丽乡村,营造群众福祉,做到人人献计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