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37.76%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红线区,在江苏省属于生态红线区面积最多的市;吴中区87.1%的国土面积属于生态红线区——在苏州市环保局环保地理信息系统里,这两个数字引人注目。
以不足全国0.1%的国土,创造了全国2%GDP的苏州市,划出这么多生态红线区域,是否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新常态下,苏州已经转变发展模式。”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说,苏州正在用生态红线来倒逼绿色发展。
生态红线是生命线、保障线、警戒线
划出103块生态红线区域,纳入苏州环保地理信息系统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马舍村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空气湿润,湖水在桥下流淌,水草在池塘中摇曳。时近中午,73岁的村民陶福妹正准备给家人做饭,只见她从家门口拾级而下,来到池塘边,直接把米篮浸入水中。“今天没下雨,没有泥沙,水很清,在池塘淘一遍后,就能直接放进锅加点水蒸煮了。”陶福妹说。
马舍村书记施永飞介绍,他们村坐落在水源地保护的核心区,400米外的太湖供应着三个自来水厂的用水,是生态红线区域中的一级保护区。
《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提出,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分级管理。一级管控区是生态红线的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在吴中区像马舍村这样的村落有很多,吴中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1943.24平方公里,而吴中区国土面积只有2231平方公里,受保护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87.1%。
自2012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两年内投入近10亿元补助资金用于支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作为江苏经济发展排头兵,苏州对“生态红线”的守护更为有力。石泰峰表示,生态红线既是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生态安全的“生命线”,也是维护公众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线”,更是倒逼转型升级、实现永续发展的“警戒线”。
在这样的清醒认识下,苏州市对全市的生态红线区进行全面从严划分,目前划分的生态红线区域共有11大类、103块,总面积3205.5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7.76%,面积占比位居江苏省各省辖市首位。
苏州将“生态红线区”全部落地上图,纳入苏州环保地理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全市信息化建设系统链接,实现全市生态红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说,每次打开苏州市环保地理信息系统,醒目的“生态红线”就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守得住发展的“生命线”。
在全省首推“生态补偿”
近三年来全市生态补偿投入超过30亿元
生态红线划定后,红线区内特别是一级管控区内老百姓的收入怎么办?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认为,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因为保护生态不能饿肚子,不能让生态保护的功臣们吃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尚未实施村合并的“小马舍村”有板材厂、眼镜厂、五金厂等五六家村集体企业,村集体每年能结余四五十万元。今年58岁的村民吴大爷当时在村集体企业上班,每年至少有2000元收入,而当时苏州一般公务员一年工资也就1000多元。
到了1997年底,“大马舍村”范围内污染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当时只剩下了两三家无污染企业。10多年来,为保护太湖水质,“严控发展”的马舍村作出了不小牺牲。面对周围纷纷富起来的“左邻右舍”,马舍村人也纠结过,焦虑过,但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守望生态。
“每年到苏州东山、西山旅游的人特别多,我们村坐落在游客必经地吴中大道旁,原打算建立一个可供游客用餐休闲的中心,但考虑到人流量较大,产生污染难以处理,便放弃了这一想法。”施永飞说,生态优先意味着必须放弃某些经济利益。
为了让保护生态的老百姓不吃亏,苏州市在江苏全省首推“生态补偿”。2010年,苏州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2013年3月底,苏州生态补偿标准再次提高;2014年5月28日,全国首个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经江苏省人大批准、颁布,并于10月1日起实施,为苏州市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仅2013年,村里就获得了湿地和水源地保护共120万元补偿。”施永飞说,村集体有钱了,屋前的污水处理了,村里还给不少村民交了医保,各方面有了保障。苏州市环保局局长冯仁新介绍,近三年来,苏州全市仅生态补偿一项投入就超过30亿元。
绿色发展呵护生态红线
去年全市有116家“排污大户”关闭、迁出或整改
“苏州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方案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强制性内容,全面构筑起一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开发建设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高压线’。”苏州市副市长徐美健说,生态红线的划定,归根到底就是要求绿色发展。
在吴中区穹窿山风景区,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保护本地的林木资源,风景区管委会成立了由社区成员组成的生态公司和绿化公司。由于村民们在林木种植尤其是茶叶、桂花和名贵香樟树种植方面很有经验,公司销售额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目前两家企业经营良好,不断助力生态保护。
对生态红线划定的区域,需要严格的生态准入措施,对占用生态用地和空间的项目要严格把关。在苏州,无论是否是税源大户,凡是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一律“关停并转”。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全市有116家“排污大户”关闭、迁出或整改。
破解资源环境“硬约束”,苏州有“硬措施”。“保护环境既要尽快还旧账,又决不能欠新账。”周乃翔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硬仗,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过硬的举措,并以坚定的决心来实现。为此,苏州出台了一整套过硬举措,从严把好审批关口。2013年,苏州全市拒批“两高一资”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30个,涉及投资额23.2亿元。
在苏州全市,“生态红线不可侵犯,绿色发展势在必行”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张家港市专门设立15亿元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一批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常熟加快构建以尚湖等“三湖”为“肾”、虞山为“肺”、农田河流为“血脉”的城市核心生态圈;昆山建立“绿色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评体系,权重提升到15%;太仓完成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改造,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8%……
苏州市环保局局长冯仁新说,按照规划,未来七八年内,苏州将投入2000多亿元实施资源保护、水质提升、大气清洁、湿地建设、山体修复、垃圾无害化等“十大工程”,最终让生态红线区成为生态文明区,“这样才能不辜负‘人间天堂’美誉和‘鱼米之乡’的特色。”
2013年1月,环保部授予苏州“国家生态市”称号,苏州由此成为全国率先建成生态市群的地级市。2014年6月,江苏省政府对全省13个省辖市201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考核“成绩单”发布,苏州市在满分400分的考核中,以380.8分的成绩位居全省之首,连续两年夺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