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乡村新貌 > 一个小山村的沧桑岁月

移居他乡五十载,新安江移民今安在

一个小山村的沧桑岁月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5-4-14 12:48:33
本刊记者 郑建新
摘要: 云和垟背村,是新安江移民新建村,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位于县城通往云和梯田景区约6公里处。村前的小溪,似一条绿色的绸带,曲曲弯弯自西向东流淌。小溪的上空,横架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名为积翠桥。桥边的一株古樟,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春天里依旧枝繁叶茂,生命力强盛。
云和垟背村,是新安江移民新建村,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位于县城通往云和梯田景区约6公里处。村前的小溪,似一条绿色的绸带,曲曲弯弯自西向东流淌。小溪的上空,横架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名为积翠桥。桥边的一株古樟,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春天里依旧枝繁叶茂,生命力强盛。
村庄对门有一处瀑布,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蔚为壮观。站在高处俯看,美丽的乡村风景尽收眼底。近瞧,楼房鳞次栉比,粉墙黛瓦,一群归鸟在村庄上空尽情地翱翔;远观,岩下尖高耸入云,云雾飘渺,夕阳仿佛新娘子抛出的绣球,红的有些害羞,只有那盈盈的光晕,似一串串彩球还停留在空中,此时的垟背村充满了宁静与安详。

一、鲜为人知的传说

垟背的村名,起源于一段凄美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梅源村有一个绰号叫“铁算盘”的大财主,拥有良田千顷,牛羊成群。他为人刻薄吝啬,心狠手辣,自己过着山珍海味的生活,而佃户们却忍受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日子。
一天傍晚,财主家的放羊娃赶着一群羊回圈,清点时发现少了一只羊羔。“铁算盘”得知后怎肯罢休,立刻把放羊娃狠打一顿,逼他连夜找回丢失的羊羔。放羊娃忍着饥饿和伤痛,一路寻到崇头水口,一个趔趄滚下山去,再也没有醒来。恍惚间,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道士从天而降,手中的拂尘轻轻一挥,饥饿、疲惫和伤痛也随之消失。放羊娃向道士哭诉了自己孤苦的身世和不幸,恳求道士把他带走。道士听后感同身受,沉思片刻:“那就随我去吧!”
后半夜,原本月朗星稀的天空,突然间狂风发作,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了财主家的房屋和羊圈,而村民的房屋却安然无恙。原来是道士惩恶扬善施得的法术啊!只见他挺立云端,从容地挥动拂尘,大水冲出的羊群,一路被赶往三望栏方向。当羊群奔跑到几里外的一处小山坡时,村子里的公鸡正在打鸣。道士见天色将明,即对着羊群吹了一口气,喊声“变!”奔跑着的羊群瞬间化为一块块石头。后人发现,这些石头像俯卧在草丛中休憩的羊,因“羊”与“垟”同音,故名“垟背”。

二、同心同德建家园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国家特别行动,造成新安江移民大迁徙。对于生活在富足的浙西乡民而言,大水瞬间漫上来了,田地被淹,房屋被淹,山林被淹,情愿和不情愿都是几天的时间。他们甚至还来不及向祖宗道别,就含着苦涩的泪水,告别乡土,告别乡亲,扶老携幼,与30万迁徙大军茫然地寻找新的安身之所。父亲生前经常说起,我的第一故乡淳安石川村被一分为三:一部分迁往安徽,一部分移往江西,还有一部分历经多次磨难后,迁移到浙西南腹地的丽水云和县,在一个传说叫做“垟背”的荒凉之地,重建家园。
当时移民人没有分到一点山林,分来的田大多是当地人不愿耕种的山垅田和冷水田,水田里不但有吸血的蚂蝗,而且还有大小不一的石头,田地又弯又窄,连耕牛都转不过弯。“我们起早摸黑,一年忙到头,还是填不饱肚子啊!”85岁高龄的李永芳老人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感慨万千。
吃苦耐劳,奋发图强,是新安江移民人的一种精神。在父辈们的带领下,全村掀起了低产田改造热潮,利用低山缓坡广种茶叶、金针菜等经济作物,还创办了一家全县最大的养猪场。村民们同心同德,顽强拼搏,通过几十年时间的艰辛创业,硬是用勤劳的双手将垟背这片荒凉之地,建设成美丽富饶的新家园。从此,移民人的生活条件渐渐超过了本地人,一度成为丽水各地学习和取经的样版村,并多次被授予地、县级“文明村”、“先进村”荣誉称号。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21世纪,改革中迅速活跃起来的商品经济大潮,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着这个小山村。伴随变革而来的是生产力的飞跃,垟背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经营,一批种养殖专业户、农家乐经营户和木制玩具加工户纷纷崛起,有着一技之长或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不断增多,一代新型农民在商品生产和经营领域大显身手,成为了新时代的弄潮儿。


三、不该发生的囧事

垟背行政村有三个自然村,其中外垟背自然村现有人口155人。由于当时移民补偿低,经济条件差,所造的房子大多为又小又矮的土坯房,多数房屋历经50年的风雨侵蚀,大多已濒临危房,有些家庭还三代混居一室,居住环境相当艰苦。
何金明全家八口人,住房面积仅有60几平方米, “前后十几次打报告批地基,却一直没有着落,这一辈子被房子压的抬不起头啊!”讲到此,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村民张卸祥回忆起当时的居住环境时也苦不堪言:“那房子下雨天就漏水,老鼠又多,刮大风时,墙好像要倒下来,可是又没地方去,只能硬着头皮住下来。”据了解,由于农村建房审批把控较严,这个村的居住条件,半个世纪以来都没有得到改变,农民群众的建房呼声一直很高。
2009年,云和县出台了“旧村改造实施办法”。连片达到3000平米的拆除标准,每平米可以享受96元的政府补偿,同时还有6000元的基础设施费和2000元的人头费补助。应该说这个政策有着诸多利好,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何金明等20多家农户首先与村委签订了旧村改造协议,每户还缴纳了5000元押金。
这一年的中秋节前夕,农户们按协议自行拆除了旧房,搬入低矮潮湿的香菇棚居住。由于在旧房丈量、地基分配、电杆迁移,以及邻里之间的矛盾没有化解,政策处理不到位的前提下,急于求成盲目施工。一部分村民对此产生不满情绪要求退出,导致连片拆除面积达不到3000平米的标准,旧村改造项目遭遇搁浅。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崇头镇政府几易镇长,但问题仍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一拖再拖,直至旧村改造项目中断,村民们为此感到痛心疾首,纷纷赶到县里上访。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云和县领导的关注,经现场办公,重点解决了影响建房的电线杆迁移问题。
旧村改造是党和政府关心农村,切实解决农民群众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个别领导缺乏为人民服务意识,导致一个好端端的民生工程半途而废。
2011年,外垟背村民要求危旧房原拆原建的呼声很高。为尽快解决村民建房问题,村双委顶着巨大压力,四处奔走,向镇政府、国土、建设部门反映情况。并联名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站的图纸上签署修改意见:“后面排按规划图实施,前面房屋按原拆原建。”至此,旧村改造项目中断两三年后,这个村的危旧房原拆原建得以重启。当村民们提交建房审批手续时,被告知待大家房子盖好后一起审批。

四、阵痛后带来的喜悦

今年清明时节,我重访了外垟背村。只见新建楼房在布局上错落有致,结构上独门独院,外观上风格迥异,与居民小区有着异曲同工之美。走进村民刘瑞根家,客房里摆着新式家具,客厅满堂通亮,大彩电正在播放着流行歌曲,俨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气氛。听说记者在这里采访,左邻右舍的乡亲也赶来了,大家喝着新的绿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着这个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今可好了,住进了新楼房,过去的苦日子终将熬出头了。”83岁高龄的李永奎老人,喜悦之情不甚言表。

    村干部还向我介绍了垟背村近年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村里建起了综合办公楼,文化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场所也一应俱全,年轻的妇女们每晚相聚在这里,跳跳舞解解乏,农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保障员王三平说:“村里社会保险和农村新型医疗保险也较为完善,农民再也不用为养老和就医问题而发愁了。”

近年来这个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居民到此安家落户。有紧水滩库区移民,有下山脱贫的畲族同胞,还有云峰、黄源等地的食用菌专业户,这些新居民的入住,使垟背村的规模不断扩大。采访中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会选择在垟背村居住呢?“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特别是新安江移民的人更好。”从事食用菌行业的孙德夫妇会心一笑,说出了新居民们的心里话。
临别,乡亲们一再拜托我向上级领导反映他们的心声:新安江移民人为国家水电建设事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故土和家园,历经了千辛万苦,建房时大多欠了债,不但没能享受政策补助,反而还要承受罚款,希望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扶持。
【编后的话】新安江移民迁至丽水六个县(市),值此五十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将继续走访记录移民村的真人真事,让读者在领略千岛湖名胜风光的同时,记住曾在淳安故土上生活的那些人。谨以此文,献给新安江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并告慰九泉之下的移民不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