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乡村工作 > 哈尔滨市呼兰区沈家街道:美丽乡村建设在路上

哈尔滨市呼兰区沈家街道:美丽乡村建设在路上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9-10-26 18:21:36
摘要:

哈尔滨市呼兰区沈家街道:美丽乡村建设在路上

记者 陈艺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近日,“振兴龙江•新城乡万里行”采访组一行在哈尔滨市呼兰区沈家街道宣传员于勇的陪同下,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脱贫攻坚等民生问题驱车来到吉堡村和大罗村进行实地采访。


水甜村美人和的吉堡村

采访组首先来到沈家街道吉堡村。

吉堡村位于呼兰区东部,紧邻京抚公路,即国道102线呼兰至巴彦段20公里处。

车行至村口就停了下来。村口标志性大门很是醒目,老远就入了眼球。黑色大门上镶嵌“吉堡村”三个大字清晰可见。远远向村里望去,白色硬化水泥路面平整、宽敞、干净。虽值秋季,但路旁整齐的树木依然亭亭而立,虽略有落叶,但不失情致。路边沟清一色红砖砌筑,一直延伸到村里。第一感觉就是,心情舒畅、赏心悦目。新时代造就了新农村。

记者缓步走进村子,一排排红砖白铁皮房排列整齐,家家户户红砖围墙高度一致,一眼可望到头。

据吉堡村会计苏亚东介绍,吉堡村有一个自然屯、635户、常住人口1650人,年人均收入16500元。农业资源丰富,耕地10150亩,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吉堡村地理位置优越,沈家街道多个重点项目都落户在本村,合作社也做得风生水起。而且全村约有200多户人家去北京等大城市做物流工作,收入都很可观,另有一部分年轻人在各地务工,现在家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在村路旁记者简单了解吉堡村情况后,来到了吉堡村村委会,村书记徐文彬,个头高高的,略有些瘦,但很精神,是个朴朴实实的60多岁的老人,他对村子情况了如指掌,对记者提问滔滔不绝。

当记者问及现有住村村民如何安排时,徐书记说,村里剩余这些主要劳动力每家都种了不少地,少则几十亩,思维灵活一点的,胆子大一点的,甚至达到上百亩。村里的老人帮着打理家务和经管孩子,分工有序,各不耽误,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当记者问及贫困家庭的帮扶问题时,徐书记说,脱贫攻坚既要“输血”也要“造血”。现在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吉堡村坚决落实党的政策,按各级政府要求稳步推进,让老百姓不但衣食无忧,而且扶持贫困户搞养殖业,或者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岗位,比如打扫村里街道卫生、植树等,来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有了余钱,大家共同富裕,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离开村委会,记者随机实地走访了一户贫困户。一所红砖房,看上去很旧,院内却干干净净,屋子里虽然也很简陋,但干净利落,满是和谐、宁静的气氛。一位老大爷看上去60多岁,走路略有不稳。记者说明了来意,老人家很激动,开门见山道,“政府好啊!没有国家这些好政策,我们真不知道怎么活?我身体不好,能不能活到现在也不知道。村上帮我们,徐书记也帮我们。前年我得了脑出血,村上和徐书记知道了,帮我出钱治好了病,好了之后又给我买了羊。现在我身体结实多了,羊也多了,干劲也足了。感谢党,感谢村委会,感谢徐书记啊!”

徐书记说,像这样的贫困户,村里还有两家,今年底全部脱贫。吉堡村目前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文明和谐。

据了解,吉堡村连续两年作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在村支书徐文彬的带领下创新思维、八方求援、精心策划、明确分工,以让每个农户都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出发点,把村庄整洁、垃圾污水治理、完善健康饮用水、村民文化思想素质提升等民生问题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长期脏、乱、差等问题。2015年、2016年,这两年村屯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两年内村内新建水泥路4.5公里,砂石路9条7.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新建红砖排水沟8公里,垃圾投放点20个,绿化树木15万株,自来水房50平方米,新装净化水处理设备一套,更换自来水管线12000延长米,新建文化广场一处1000平方米,新增体育健身器材15件套,新建文化活动室100平方米,购进各类文化类书籍2000余本。

几年来,吉堡村连续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逐步完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市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0万元,又新建水泥路2.4公里,争取市级一事一议资金34万元,新建红砖结构排水沟2800延长米,在区农林局的支持下投入20万元,新建了村内通往垃圾场的砂石路及村内南二道街两侧苗木进行了补栽。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吉堡村注意加强村民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各家各户都把垃圾送到指定垃圾点,街道两侧不存在一处垃圾,村委会每月清理三次,集中运往垃圾场。街道两侧绿化苗木,村民全部自行剪枝、修型、浇灌。夏季路面无积水,冬季路面清雪村民自觉清理,保证路面无积雪不光滑。全村实行了24小时不间断供应健康自来水,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

振兴集体经济的大罗村

采访组深深地体会和见证了吉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驱车来到了沈家街道大罗村。

沿着吉堡村的主路向东南方向行进6公里左右便是大罗村。

大罗村常住人口420户,1502人,党员25名。大罗村地势较低,水草旺盛,空气清新。村里水泥路纵横交错,街面整洁干净,街路两旁粉红色院落围墙造型别致,呈弧形排列,仿佛走进了城市里的花园小区。

记者在村委会见到了村书记王广良。提起王广良,那可是远近闻名,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高,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的响当当的男子汉。

王广良,1973年出生,2015年7月入党,初中文化,2009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王广良有着不同凡人的超前意识,他带头改变了村里原有劳动力分配结构,为大罗村的发展振兴闯出了一条新路。

20年前,王广良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单枪匹马闯京城,做起了空车配货生意。在王广良的带动下,沈家街道的大罗、吉堡、郭堡、西南等村骨干劳动力都纷纷外出务工创业,由最初的打零工、打散工,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有规模有章法的创业大军,为大罗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空车配货搞物流,这对一个当时没有来过北京,又没做过物流工作的农民来说,谈何容易。面对创业的艰辛,王广良没有退却,他从北京邮局买来“地图手册”和“北京地区企业大全”黄页版本,认真熟悉北京的地理位置,虚心地向先来北京搞空车配货的家乡人学习具体业务知识。创业过程中,他不怕吃苦,不怕艰难,从零做起。为了扩大营销圈,他真诚地和开大货车的司机交朋友,同时又深入到周围的企业中去,采取主动服务、登门服务等公关方法,要米下锅。他的勤奋和真诚打动了北京市内一家很大的塑料膜生产营销企业的老总,终于签订了第一个订单,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王广良的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经营规模逐渐扩大。2003年他建起了集餐饮、存车、住宿、物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中心和货场,成功地开通了北京至四川货运专线,组建了北京一路顺风物流有限公司,还安置了30多名本村的农民到自己的企业工作,并专门配备了电脑,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到2004年底他个人资产已达200多万元,个人年收入在80万元以上。

为了让本村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他先后多次带动村里140多人到北京和天津从事物流货运业务,每年可创收入600万元,其中有24人开办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形成了规模,当上了小老板。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王广良开始狠抓村容村貌改变,大胆改革创新土地种植结构,发展乡村经济,建立多形式集体产业链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记者了解到,大罗村作为区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示范村,率先进行了厕所改革,结合村民意愿及精准扶贫户住房建设,村内已完成厕所改造20余座,完成4000延长米街面绿化,新建水泥路面7.5公里,红砖排水沟9.5公里,安装路灯80盏,新建文化阅览室、文体活动室200平方米,修建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彻底改变了原来的脏乱差现象,使百姓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

大罗村水土资源丰富,街道办事处和村书记王广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传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做好粮改稻、粮改菜,粮改瓜工作。全村种植大棚100多栋,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香瓜、黄瓜、香菜、辣椒等,远销各地市场,为村民增收增效。

记者来到大罗村绒山羊和纯正国猪—辽宁朝阳红山猪集体养殖基地。

据王广良书记介绍,这里绒山羊共1700多只,其中繁育母羊1500只,种羊200多只。

在养殖基地,王广良向记者详细地算了一下经济账,一只羊剪绒加母羊繁殖平均每年每只增收2000元左右,1700只每年至少增收三百多万元。王广良说:“我们本着习总书记所说,端自己的饭碗,吃自己的东西。我们村集体养殖纯正国猪—辽宁朝阳红山猪,现存栏400多头。这种猪嗅觉发达,可分辨野草野菜,体内不缺各类矿物成分,因此不需添加剂,肉质鲜美。不仅保证了营养成分多样化,而且自然提高了免疫力,抗病能力极强。红山猪养殖不仅提高了村民的集体收入,而且作为食材还增进了村民健康。”

离开养殖基地,记者又来到了村集体产业扶贫光伏发电项目和农作物秸秆粉碎现场。

据王广良介绍,仅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就扶持农户37家,安置村民66人。农作物秸秆村里更是不见踪影,一部分粉碎成颗粒供热取暖,另一部分粉碎留存做绒山羊饲料。这样一来,给百姓生活提供了安全防火保障,节约了农民冬季取暖开支,降低了绒山羊饲料成本,并且很大程度上也美化了乡村整体环境。

王广良有眼光、有高度、有格局、思维开阔、敢想敢打敢拼,对大罗村的发展有着远大构想。

王广良告诉记者,未来大家都来做主人,共同打造集体产业链,实现共同致富。2020年大罗村将整合现有资源,集体培植食用菌:松茸菇(俗称蘑菇皇后),有补肾强身、理气化痰功效,发展情景广阔。大罗村预计培植100亩左右,年利润在200万元以上。并且,2020年预计扩大绒山羊、红山猪养殖规模。绒山羊在3000只以上,红山猪生猪存栏在10000头以上。真正实现养殖、繁育、屠宰、加工、绿色食品完全自给化、端上村民、市民的餐桌,完成产业整体链接,让村民真正品尝丰收后的喜人成果。

大罗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呼兰区委、区政府和沈家街道办事处等各级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村书记王广良的带动下,逐步把大罗村建设成“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