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不仅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也需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创新运行机制,鼓励科技人才走进乡村,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让高校科研成果在乡村释放新动能;更需要整合创业创新资源与要素,让科技“牵手”农业,帮助农民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转变,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水平整体显著提升。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科技局
科技创新“三部曲” 助力乡村振兴路
本刊记者 金晓 通讯员 胡祖雷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涵盖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通过科技创新、科技兴农、科技下乡,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奉化区自撤市设区以来,锚定“创新强区”目标,实施科技领航计划、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政产学研融合、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在乡村振兴路上,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奉化区科技局引导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合理唱响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创新新模式“三部曲”。
引进新品种
奉化区科技局在推进“科技争投”三年行动计划中,“以项目引进人才,以科技解决难题,以成果孵育产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强化院地合作,让更多新品种有效转化和落地生根。
一些农业企业已率先迈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
宁波春华秋实农业有限公司以柳州市融安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为技术依托,通过脆蜜金柑引种与生态适应性、生产适应性与市场适应性的系列研究,结合其生长结果特性,开展“优质脆蜜金柑引进与环境适应性研究及丰产栽培技术示范”,盛产期预计可实现脆蜜金柑产量1200kg/亩,优质果品率95%以上、鲜果采摘期延长至春节,填补冬春水果淡季市场空白,促进柑橘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和果农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实际上,引进脆蜜金柑这一新品种只是奉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据了解,120亩优质脆蜜金柑示范基地总产量达144吨,价格8000元/吨,总产值115万元。下一步,通过脆蜜金柑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建立,辐射周边面积500亩,解决就业人数15人,实现人均增收20000元。
推广新技术
新技术的推广为农民增产、增收发挥强大的技术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依托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引导传统农业向智慧型、数字化农业转型。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从空间、组织、管理等整合现有农业基础、通信设备和信息化设施,使农业和谐发展并实现“高效、智慧、精细”和可持续发展。
宁波文创智慧农业,引进无公害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技术,导入栽培槽自动调节系统、水肥自动灌溉系统。此栽培技术根据草莓生长所需要水分和养分进行分阶段管理,在草莓生长初期、花芽分化期进行养分促进管理,果实成熟期可以进行草莓糖度上调和酸度调整管理,进而提高草莓品质和产量。例如,传统草莓种植亩产一般在3000斤左右,而高架基质栽培模式种植草莓亩产可提高到4000斤以上;传统地栽模式生产的草莓离地面近,易受土壤、病原菌等污染,果实不够清洁,观赏性差,而高架基质栽培草莓离地面远,不易受土壤、病原菌等污染,果实干净卫生,游客采摘方便,更符合休闲观光农业的要求;同时,高架基质栽培不需要人工弯腰曲背操作,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新新模式
种植模式单一、经营效益低、地力不断下降、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以及农田废弃物不能有效利用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重要瓶颈,并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创新新模式,探索高效及多渠道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地力变废为宝,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基地迫在眉睫。
宁波奉化本味园家庭农场果桑套种大球盖菇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被奉化区科技局立项为2019年区级农业科技计划补助项目。每年的7月到次年3月是桑园休眠期,土地闲置近8个月。为充分利用桑园闲置有效时间,农场创新果桑与大球盖菇生态化立体套种栽培模式,打时间差,在桑树下育菇,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桑园综合效益,架起农民增收桥梁。果桑园套种大球盖菇既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又发挥果桑枝条等农田废弃物资源优势,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农林复合经营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现代农业和林下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模式带来新效益,10亩试验桑园亩产大球盖菇3000斤以上,每斤鲜菇价格10元左右,仅靠桑树套种大球盖菇这一项就能带来3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净利润可达15万元。
近年来,奉化区科技局根据产业、片区划分,本级财政每年支持农业企业的资金强度维持在250万元以上,走访服务农业企业60余家。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通过专家引进、技术需求与成果对接,促成一个个科技创新鲜活案例,为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树立科技创新发展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