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哥“很牛”
——记陕西省汉阴县烟草局烟叶技术指导员牛少军
10月18日,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蔡家河村合作社的养牛场里,饲养员正在给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喂食。很明显,西门塔尔牛的体型和体格远超本地黄牛。
“西门塔尔的优势在于生长快,养殖周期相对较短,且价格更高。”作为土生土长的蔡家河村人,汉阴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技术员牛少军既是烟叶技术上的能人,也是带动村民勤劳致富的“牛人”。
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以来,被村民戏称为“牛哥”的牛少军一方面积极指导该村发展烤烟产业,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组织村民引进西门塔尔牛,提倡牛粪肥地、作物轮种、秸秆养牛的循环利用资源思路,让绿色发展理念在该村落地生根。
“老把式”用上“新技术”
蔡家河村种植烤烟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以前主要采用传统土窑烘烤烟叶,单次只能烘烤烟叶200多斤。由于传统烘烤无法精准控制温度,导致烟叶成色差,品质低。烟农有时还因疏忽大意引起火灾,会让辛勤劳动的成果付之一炬。而挂烟叶离地面在3米以上,烟农摔伤的事故也时有发生,这都影响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
2012年,汉阴县局(分公司)派牛少军到蔡家河村指导推广密集烤房烘烤烟叶的新技术,并投资2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10个密集烤房,免费供烟农使用,解决了烘烤技术难题。
“开始我也不相信这个新技术,种了十几年烤烟,对自己摸索出的技术更放心。”该村烟农王业平道出了不少烟农的心声。
王业平当时一边自己种烤烟,一边在牛少军的产业基地务工,他亲眼看到了新技术的优势。而自己采用的传统土窑,虽然勤劳苦干、起早贪黑,但一年下来才卖5万多块钱,差距一下就显现出来了,村里的“老把式”们也都看到了新技术的优势。
于是,他们主动联系牛少军要采用密集烤房烘烤烟叶。牛少军也积极给与技术指导。
由于新技术的推广与烤烟合作社的带动,蔡家河村烤烟品质大幅提升。今年,村里的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320多亩,烟叶产业也成为蔡家河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牛圈里有了“新品种”
蔡家河村有养牛传统,牛在蔡家河村可是宝贝。
“勤劳的庄稼人养一两头牛既可以用作农耕,还可以用牛耕地赚钱,到一定时候耕牛还可以卖掉。不过村民养牛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作农耕,不是为了卖牛赚钱,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化养殖,很难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牛少军说。
2017年夏天,牛少军在了解到肉牛需求量大的湖南、河南等地考察肉牛行情后,利用空闲时间主动学习养殖技术,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当地村民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并引进了27头肉牛优良品种——西门塔尔牛进行示范养殖。
看到合作社养的西门塔尔牛长得好、出栏快,50岁的村民冯少田忍不住要试一试。在牛少军的指导下,冯少田2018年开始养殖西门塔尔肉牛,2019年存栏量超过30头,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3万多元,这让老冯尝到了甜头,赚到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还是养西门塔尔牛赚钱快些,以后我就养这个牛了。”因为赚到了钱,冯少田养牛的信心就更足了。
在合作社,还有不少村民在里面务工。
然而,对于务工取酬的带贫机制,牛少军觉得还不够,他想要改良带贫机制扩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牛少军提出了新的设想:由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标准化牛舍和疫病防治技术,贫困户把自行购买的肉牛寄养在合作社的圈舍。这样贫困户就免除了养牛的技术风险,也省去了修建标准化牛圈的成本。
“牛出栏后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所得利润由合作社与贫困户按比例分红,贫困户又规避了市场风险,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牛少军说。
“废弃物”变成“新资源”
合作社流转了群众200多亩土地,这些土地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牛少军有自己的打算。
烤烟连续种植超过3年后土地肥力就会下降,养牛需要大量秸秆,牛育肥需要粮食。牛少军就根据每年肉牛的存栏量,把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划分成烤烟种植区和玉米种植区,这样一来合作社每年既能种植烤烟,又有了养牛的饲料,省去了一大笔开支。
不仅如此,合作社需要的务工劳动量就增加了很多。
26岁的低保贫困户胡昌山常年在合作社的养牛场务工,按天领取工资。
随着养牛场草料需求的扩大,牛少军把目光转向了绿色发展、循环利用上,他通过回收秸秆、牛粪再利用等的方式,把原本在村民眼里毫无用处的废品变成了宝贝,不仅有效解决了草料问题、还为改良土壤结构、保证土地肥力、保护耕地资源找到了好路子,村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作为一名村里土生土长的烟叶技术员,回报乡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既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使命,我会一直走下去,为烤烟产业发展和脱贫成果巩固添砖加瓦。”牛少军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