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书画名家 > 丁维超先生书法小议

丁维超先生书法小议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5-4-16 15:45:00
摘要:
翰墨奇人、奇事、奇绩
——丁维超先生书法小议
曹启瑞
丁维超先生,江苏淮安人,中国当代颇具实力书法家之一。十年前,张旭光先生在北京看了他的四体书作后说:“你将成为大家!”现在看来,这真不是一句戏言。

    说起丁先生,淮安人都称他为书法奇才。先生少时聪颖好学,文革初高中毕业,因极左路线被拒之大学门外。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由于天资过人,十年经商,也十分成功,是当地著名的水果大王。用他自己的话说:初步解决了衣食住行。

和为贵

    由于他自小养成了“言必行、行必果”的性格,酷爱文学艺术,尤爱诗词和书法。他谢绝了市委书记特批的市文联工作,婉拒了大企业的高薪诚聘,放弃了蒸蒸日上又可扩大经营的发财之道。先生作出了令天下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弃商从文。先生从初中开始在报上发表诗作,三十年艰苦生活,从未放弃过对国内外诗词名著的学习,这也培养了他十足的才气。本可以在诗坛露出峥嵘,然而他要从的文不是诗词,而是中国书法。

1991年6月,先生由其益友、著名诗人赵恺亲自关怀择师,并要求他深沉中国墨海二十年以上,最好不要浮出水面。于是先生言听计从,从此每日6-8个小时临池,专业学书一扎就是二十余年。这期间,他进京拜谢冰岩先生为师,后被孙伯翔、张旭光等收为弟子,并从师林鹏学习草书。1995年成为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首届创作研修班优秀毕业生。二十多年,先生四体皆学,且日臻完美。孙伯翔先生曾告诉他,你如果写一种书体,很快就会站在全国前列。而他回答说,他学习诸体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作为一个长年“专业”学书者,如不穿插协调,对学习会产生疲乏和生厌。二十余年,由于先生淡泊名利,追求完美,使他的书法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笔法精到。先生学书从遵循古法入手,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一笔一划,一招一式皆交代清楚,连接自然。他从唐楷入手,尤对欧阳询楷书,下了极大功夫。而欧体的森严法度为先生的诸体书法奠定了别人难以达到的良好基础。其用笔,从不随意而为,每一点划,起笔、行笔、收笔都交代有致,从容不迫。真如太极高手,气息舒缓,身手悠然,不紧不慢,着着到位,充满了静穆的高贵之气。可以说他写的每个字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欧阳中石先生告诉他,没有美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
二是善于创新。先生学书,不只是埋头临摹,而是在学古过程中,随时加入并体现自我的思辨精神及审美取向,进入“学古转化”的境界。黄庭坚说:“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从学习过程中化入自己的新意。将几百上千年以前的各种楷隶篆书法不合今人审美的少数间架结构,进行了反复尝试与改进。从学习过程中便融入了自己的素质与心意。杨凝式出于颜鲁公,但一变而成为新调。先生的隶书取法《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他只用其笔法与古意,却把结体的审美变成自己的意识。而每个字的写法皆能从《曹全》、《礼器》、《史晨》等碑中找到笔意与出处。其下笔以篆书笔法为主,方圆皆备,以圆为主,如静水潜流,筋力内含。在当代书坛能用二十余年时间,不停地用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去完善自己的书体风格,而从不信笔为体,胡乱涂鸦,去沽名钓誉。四海之大,能有几人达到这种境界?有些字乍看有点呆板,无潇洒之气,若细细品味,则会夺人眼球,撼人心魄。要知道先生有几十年学诗写诗之功,难道对书法艺术缺少想象与创造力吗?很显然先生只是为了遵循与发扬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决不想将倾其后半生追求的书法艺术走上西化,随心所欲化、功利化、自欺欺人化的危境。
三是气息高古。先生书法,不作惊人之笔,不哗众取宠,不耍小聪明,而是力追秦汉,挖取盛唐,以简约厚重为基调,尽善尽美为追求营造自己的书法语言。他的作品墨色以润为主,杂以少量枯笔,使人如对高僧静坐,沉着安然,气势沉雄。这与当今书坛部分作品追求形式,歪曲变形,破笔散锋,张狂造作之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试问当今,甚至近代有几人能花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损失几百上千万收入,守着清贫,面对南窗,去不断完善自己的四体书法,将其写出高水平。先生不是一个白痴,而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又不愿出名的诗人啊!他在香港回归前,一首自填自书的《满江红庆香港回归》获中国文联的奖金;毛泽东百年诞辰,他的一副52字长联被文化部收藏;其160字的五言长诗《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赞歌》,言恭达先生读后,对其赞不绝口;建国六十周年阅兵,他的一副自作自书作品获金奖。要跟上时代还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先生说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做一个无愧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此小议是对丁先生过奖了还是没能表达其真正的才气?要想准确认识这位翰墨奇人的奇事,及二十多年专业学习所练就的四体书法奇绩,就必须研读他的少数难得的诗词作品及充满高贵与美的书法艺术。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原文化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