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文教卫生 > 邹氏大宗 文化殿堂

邹氏大宗 文化殿堂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8-4-9 11:27:45
摘要: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蝶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其中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如治家、齐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不管我们身在那里,只要是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祠堂是传承家族的家史、家风、家训的地方。它是教育后人传递正能量的地方。是促进社会和谐,教育人民遵纪守法作一个好公民的学校,也是族人不忘根不忘本祭祖的地方。祠堂的存在,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祠堂是族人寻根问祖的场所,是各姓氏宣传礼义忠孝和团结的单元,祠堂在,根就在。西方有西方的文化,中国有中国的传统。祠堂,家谱不但弘扬文化的渊源,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祠堂作为我国的一种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类型,以及它们所包涵的有益的、进步的祠堂文化和封建礼教中的许多残余,都将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辩证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让后人受到启迪和教育。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已经是风毛麟角.显得岌岌可危。了解这种文化,特别真正对这种文化有所研究,或是经历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更是在日益减少。当这种古老的文化体系逐步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时候.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也许会再度重现.危害人类社会。由此,我们更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进一步去发掘研究,去洞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托物来寻根访祖、瞻仰未来。

在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新联村,有这样一处宗祠(邹氏大宗),据老辈口传及家谱记载,700多年前,邹姓人家从福建迁移到现在的新联村安居落户。从那时起,就建设有如今的邹氏大宗,经历过不知多少次的战乱与修缮,邹氏大宗还是得以传承。新联村现在的邹姓青年(30岁左右的)都记得1994年的那次温州台风,邹氏大宗也不例外,受到严重损坏,1996年在邹姓族辈们的共同努力下再次得到修复,现在见到的是多次修复后的邹氏大宗。

据新联村老辈邹嘉沾、邹启伦、邹启贵讲述,邹氏大宗不单是一个邹姓祠堂,而是一所经历过70年风雨历程的学校。邹启贵,今年84岁了,他在邹氏大宗读书一年半有余,邹启伦,现年79岁,邹嘉沾,现年74岁,他们都在这所邹氏大宗(新河小学)读书过,新联村的70后,也在这所邹氏大宗(新联小学)读书过,有的班级有近70人,5个班级几百人在这里就读。

在邹氏大宗通过读书走出去的古代名人有明朝的,第一世始选祖清远公,第二世祖应凤公,浩封通仪大夫;第二世祖应龙公,官居御史;第三世作梁公,浩封奉直大夫;第四世孝川公,浩封四川重庆同知授奉政大夫;第五世如升公,赐封奉直大夫。近代从新联村走出去的邹姓名人有邹益仁博导,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供职;邹启华,曾在浙江省公安厅,后到商务厅供职等。

邹氏大宗虽几经修缮,年代历史久远,但是邹姓后裔一直遵循祖训,以德育人,陈列于大堂的两幅对联就是真实写照:把往事奸相昏君忠佞两途重富欺贫看报应,将演来痴男慾女情怀节义昧天没法下场时;还有清誉千秋、亲情绵长、敬宗睦族、万世宗泽等等牌匾,以及墙壁上毛笔誊写的邹氏家风忠孝传承等,无一不是告知后人要遵纪守法、和睦邻里、尊敬长辈。

原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工作,要求每村都要有一处文化礼堂,让村民在文化礼堂里接受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文化教育,同时通过文化礼堂,让村民有个学习的场所、娱乐的场所,通过文化礼堂的打造与培育,让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邹氏大宗其名义上是邹姓祠堂,但是追溯其历史根源,它不单单是祠堂那样简单,在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时期,邹氏大宗就成为了(原新河村)的私塾课堂,在这里走出去了许许多多的为新中国建设的人才,在近代,邹氏大宗一直是(新河村),新联村的村小学,上至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下至70年代的中年人,都在这所邹氏大宗里读书过。据邹姓老人回忆,邹氏大宗有近70年的教育史,邹氏大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都是一所典型的学校,它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邹氏大宗更应该是一处文化礼堂。

这个是经村民供稿给编辑部的稿件,经过了解后,得知邹氏大宗曾经为新中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年代久远,虽然不再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它见证了一个时期的历史,是非常难得的文化遗产,是属于新联村的一所文化殿堂,更是新联村的道德文化教育阵地,作为后辈,一定要好好的挖掘与整理出来,让邹氏大宗的教育精神传承下去,让邹氏大宗的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新联村民供稿)